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红楼梦》脂本(甲戌)戚本程乙本文字上的一点比较

    现存的《红楼梦》各种版本大别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抄本的系统,一个是刻本。原来当曹雪芹未死的时候(乾隆二七年壬午,一七六二),《红楼梦》大概已流行着了,当然只是抄本八十回。程本引言上说“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可为明证。当时流传的抄本一定很多,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不过“存十一于千百”罢了。

    最近真的当然是脂砚斋评本(脂砚斋是雪芹同时人),民国初年有正书局印行的戚蓼生序本,也属于这一个系统。话虽如此说,也并不完全一样,程本引言所谓“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是也。为什么互异?这原故说不上来。可能的解释:(一)抄者随便改,(二)作者稿本不同。这第一个情形果然普遍地存在着,但这第二个情形,可能性也十分大,在原书上已明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增删五次,便至少有了五个不同的稿本呵。

    刻本却完全另一回事。后四十回全出程高二氏之手,引言所谓“更无他本可考”,便是分明的自白,姑置勿论。即前八十回,改动得亦非常之大。引言所谓“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这是说折衷各抄本成一全本;但他又说:“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简直明言他们自己动笔来改了。“增损数字”只是把话说得格外漂亮客气而已。

    现在拿抄本、刻本来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从前借阅过脂砚斋甲戌评残本十六回,曾抄录出一小部分,即据这材料,举出几条作为例证,在浩瀚的八十回大书中,不过沧海一粟,但亦可以看见抄本、刻本优劣短长的大凡了。

    第二回叙述元春、宝玉的出生,三本互异。

    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脂本)

    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戚本)

    不想隔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位公子。(程乙本)

    元春是宝玉的姊姊,第十八回上说“有如母子”,年龄应该比宝玉大得多才对,所以从推理的观点看,从后到前,一个比一个合理。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个比一个远于真实。原来《红楼梦》有许多前后文冲突的地方(故意,还是失检,不得而知),假如要存其真,便不该瞎改。再严格地说改得完全合式吗?也不见得。再多引一点原文看看,便可明白: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

    这文理很通顺,一点没有什么错,上用“不想”二字,下边自非“次年”不可。用“后来”勉强还可以,不过文字已经有点软弱无力了。若作“不想隔了十几年”简直可算不通。大年初一添了一个女孩于本来没啥稀奇,所以觉得稀奇者,乃是第二年生下一个衔玉的哥儿也。若果真隔了十几年,这两件事便联合不起来了,又何“不想”之有?(程甲本亦作“次年”,可见程甲本有比乙本近真的地方,程高二氏改《红楼梦》,愈改愈高兴了。并参看亚东本《红楼梦》胡序,页三至六。)

    第三回描写贾政房内的陈设,脂戚本都对,程乙本误。“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脂本、戚本),脂本旁注云,“蜼音垒,周器也。音海,盛酒之大器也”,较戚本尤为详明。程乙本字却改作盆字,变成了玻璃盆,岂非大误。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本互异。

    (刘姥姥)然后到角门前。(脂)

    然后蹭到角门前。(戚)

    然后溜到角门前。(程乙)

    “”本京语,并无正字,所以脂本造了、或采用了一个俗字来表示有音无字,这很对的。戚本写作蹭字,声音虽同,却差了些。因为蹭字即蹭蹬之蹭,有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