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陋,闻者垂涎,酣适之士,口诵而心醉。非酒之董狐〔5〕,其孰能为之哉?昔人有齐中酒〔6〕、厅事酒〔7〕、猥酒〔8〕,虽匀以麹糵为之,而有圣有贤,清浊不同。《周官》〔9〕:“酒正〔10〕: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11〕之名”、“三酒之物〔12〕”,“岁终〔13〕,以酒式诛赏〔14〕”。《月令》〔15〕:“乃命大酋,音缩。大酋,酒之官长也。秫稻必齐,麹糵必时,湛饎〔16〕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六者尽善,更得醯浆〔17〕,则酒人之事过半矣。《周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18〕、凉〔19〕、醫〔20〕、酏〔21〕,入于酒府。”而浆最为先。古语〔22〕有之:“空桑秽饭〔23〕,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说文》〔24〕:“酒白谓之醙〔25〕。”醙者,坏饭也。醙者,老也。饭老即坏,饭不坏则酒不甜。又曰:“乌梅女〔26〕胡板切〔27〕。甜醹〔28〕九投,澄清百品,酒之终也。”

    【注释】

    〔1〕唐逸人:此指前文提到的王绩。逸人,同“逸民”,指避世隐居的人。

    〔2〕焦革:唐贞观初曾任太乐署史,其家善于酿酒。

    〔3〕立祠配享:《唐文粹》卷九三吕才《东皋子集序》称王绩隐居的“河渚东南隅有连沙磐石,地颇显敞”,王绩“于其侧遂为杜康立庙,岁时致祭,以焦革配焉”。

    〔4〕“又采”句:吕才《东皋子集序》称王绩“采杜康、仪狄以来善为酒人,为《酒谱》一卷”。

    〔5〕酒之董狐:吕才《东皋子集序》:“太史令李淳风见而悦之,曰:‘王君可谓酒家之南、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直笔不讳而著称,后代也作为良史的代称。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6〕齐中酒:古代官府酿造的优质酒。《晋书·刘弘传》:“酒室中云齐中酒、听事酒、猥酒,同用麹米,而优劣三品。投醪当与三军同其薄厚,自今不得分别。”底本作“斋中酒”,据《晋书·刘弘传》改。

    〔7〕厅事酒:古代官府酿造的中档酒。厅事,也作“听事”。

    〔8〕猥酒:古代官府酿造的劣质酒,供地位低下的人饮用。桂馥《札朴》卷九《酘酒》条:“猥酒,谓凡猥所饮。”猥,鄙陋,卑劣。《酒经》下篇有专门条目记述“猥酒”的酿造方法,可能较晋朝的方法有所改进、发展。

    〔9〕《周官》:《周礼》,记载的据说是周时的典章制度,一说是汉朝人的假托。含《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其中《冬官》汉时已佚,补以《考工记》。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10〕酒正:《周礼》中的职官名,掌管与酒相关的政令。

    〔11〕五齐(jì):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等五种用来祭祀的、尚未滤掉酒糟的浊酒。

    〔12〕三酒之物:《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

    〔13〕岁终:底本作“岁中”,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及《周礼注疏》改。

    〔14〕以酒式诛赏:《周礼·天官·酒正》:“以酒式诛赏。”郑玄注:“诛赏作酒之善恶者。”孔颖达疏:“诛赏者,作酒有旧法式,依法善者则赏之,恶者则诛责之。”

    〔15〕《月令》:《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述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相关礼制。内容多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相同,大约是汉人集合两书中的内容编成。

    〔16〕湛饎(chì):也作“湛炽”,酿酒前浸渍麹、米,蒸熟酒饭的程序。《礼记·月令》:“湛炽必洁。”郑玄注:“湛,渍也;炽,炊也。”

    〔17〕醯(xī)浆:酸浆。醯,醋。

    〔18〕醴:一种酿造一晚就能成熟的带糟甜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周礼·天官·酒正》“二曰醴齐”郑玄注:“醴,犹體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吕氏春秋》高诱注称醴的酿造不用酒麹,只用糵与黍。

    〔19〕凉:一种用水加上其他原料做成的冰镇饮料,因添加原料的不同而有不同口味。《周礼·天官·浆人》“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郑玄注:“凉,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

    〔20〕醫:粥加入麹糵酿成的甜味饮料。《周礼·天官·酒正》“二曰醫”贾公彦疏:“谓酿粥为醴则为醫。”

    〔21〕酏(yí):稀粥。《说文·酉部》引贾侍中说:“酏为鬻清。”《周礼·天官·酒正》“四曰酏”郑玄注:“酏,今之粥。《内则》有黍酏。酏,饮粥稀者之清也。”

    〔22〕古语:见《初学记》卷二十六引《酒经》。此书与朱肱的《酒经》不是一书,可能是王绩所撰。

    〔23〕空桑秽饭:传说酒是古人偶然将吃剩的米饭丢弃到空桑中而发明的。《北堂书钞》卷一四八引晋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五帝不过,上溯三王。或云仪狄,一曰杜康。历代悠远,经载弥长。虽曰贤圣,亦咸斯尝。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生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空桑,空心的桑树。

    〔24〕《说文》:我国现存最早字书《说文解字》的简称,东汉许慎撰。分五百四十部,收9353个字。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注本。

    〔25〕酒白谓之醙(sōu):此句不见于今本《说文》,清郑珍以为是《说文》逸字。醙,一种颜色发白的酒。《仪礼·聘礼》:“醙泰清皆两壶。”郑玄注:“醙,白酒也。”

    〔26〕乌梅女(hùn):乌梅,经过烟熏而变得干黑的梅子干,可以入药,也可用来腌渍咸菜。女,也称“女麹”、“黄子”,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麹饼。

    〔27〕胡板切:即用“胡”字的声和“板”字的韵、调拼读出“”字的读音,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称为反切法。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和调,拼读出所注的字音。因为古今的语音已有变化,有些反切并不能切出今天的读音。

    〔28〕醹(rú):原意是多次投饭酿造而味道醇厚的酒,此指准备投进的饭。

    【译文】

    从前唐代隐士王绩追述焦革的酿酒法,为杜康建祠立祀而以焦革附祭配享,又采辑自古以来善于酿酒的人的事迹及其酿酒方法编成谱录。尽管此书脱漏严重,记载粗略,但听说的人们仍然很想一睹为快。爱酒之人,只要诵之于口,就已陶醉于心。如果不是真正掌握酒的历史的良史之才,谁能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古时人们酿齐中酒、厅事酒、猥酒,尽管都是用麹糵酿制的,但有品质高低之分,有清酒、浊酒之别。《周官》中称“酒正的职责,是按照造酒的法式供给酿酒的材料”,“辨别五齐的名称”,“辨别三酒的名称”,“年终根据酿酒是否合乎法式来给予奖罚”。《礼记·月令》中说:“命令大酋,酋读为缩,大酋,是掌管酿酒的官员。秫米和稻米必须齐备,麹糵必须掌握好发酵时间,浸米、炊蒸的过程必须保持清洁,所用泉水必须香甜,盛酒陶器必须质地精良,酿制火候必须把握得当。”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再利用好酸浆,酒人酿酒之事就做好一多半了。《周官》中说:“浆人掌管供应天子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醫、酏。把这六种饮料造好以后送往酒正府中。”其中首要的是浆。古语说:“空桑里发馊的剩饭,加入稷、麦后一起酝酿、发酵后,变为醇厚的酒醪,这是酿酒的开始。”《说文解字》说:“酒色白称为醙。”醙即变质发馊的饭,醙还有老的意思,饭放置的时间长,就会发馊,饭不发馊,酿出的酒味就不甘甜。古语又说:“用乌梅女,投过多次饭,将各种醪液都澄清之后,酒就酿好了。”

    麹之于黍,犹铅之于汞〔1〕,阴阳相制,变化自然。《春秋纬》〔2〕曰:“麦,阴也。黍,阳也。”先渍麹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后世麹有用药者,所以治疾也。麹用豆亦佳。神农氏〔3〕赤小豆饮汁愈酒病,酒有热,得豆为良,但硬薄少蕴藉耳。古者“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4〕,而酒以醇厚为上。饮家须察黍性陈新,天气冷暖。春夏及黍性新软,则先汤平声而后米,酒人谓之倒汤去声;秋冬及黍性陈硬,则先米而后汤,酒人谓之正汤。酝酿须酴米〔5〕偷〔6〕酸,《说文》:“酴,酒母也。”酴音途。投醹〔7〕偷甜。淛〔8〕人不善偷酸,所以酒熟入灰〔9〕;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饮多令人膈上懊憹〔10〕。桓公〔11〕所谓青州从事、平原督邮〔12〕者,此也。

    【注释】

    〔1〕犹铅之于汞:道教炼外丹黄白术多采用铅、汞两种金属,并且有一套关系不同药物间相互配合、转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又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2〕《春秋纬》:有关《春秋》的纬书,含《元命苞》、《演孔图》、《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等篇,有魏宋均注。纬书是汉人附会儒家经书,以经义附会人事吉凶兴废的书,今皆已亡佚。有辑本见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七纬》、《汉学堂丛书》等。

    〔3〕神农氏:传说中上古“三皇”之一的炎帝,与黄帝同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炎帝创制了耒耜,教人稼穑,故又称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托名神农。

    〔4〕醴酒在室,醍(tí)酒在堂,澄酒在下:出自《礼记·坊记》,孔颖达正义:“醴齐、醍齐、澄酒,味薄者在上,味厚者在下,贵薄贱厚,示民不贪淫于味也。”醴酒,一种甜酒;醍酒,一种浅红色的清酒;澄酒,一种淡酒。

    〔5〕酴米:详见卷下《酴米》。

    〔6〕偷:取。《齐民要术·法酒》:“若欲取者,但言‘偷酒’,勿云取酒。”

    〔7〕投醹:详见卷下《投醹》。

    〔8〕淛:同“浙”。

    〔9〕酒熟入灰:在酒成熟后、压榨前加入石灰,是浙江一带酿酒的传统工艺。宋庄绰《鸡肋编》卷上:“二浙造酒,皆用石灰云,无之则不清。”添加石灰可以降低酒液的酸度,使酒清凉澄澈,并且对酒的风味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10〕懊憹(náo):烦闷。

    〔11〕桓公:指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蒙城东)人。东晋大司马,曾三次北伐。传见《晋书》卷九十八。

    〔12〕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指优劣不同的两类酒。典出《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

    【译文】

    酒麹对于黍的意义,犹如铅对于汞的作用。两者相互平衡制约,自然而然发生变化。《春秋纬》中说:“麦,是阴性的;黍,是阳性的。”先浸泡酒麹再投入黍,是阳得到阴的滋润而发酵冒泡。后世在酒麹中加入药材,是为了用来治病。酒麹用豆子作原料也不错,神农氏发现饮用赤小豆汁可以解酒,酒性热,加入豆子可以起到均衡的作用,只是酿出的酒味硬而薄,缺少醇厚悠长的回味。古时,醴酒放在内室,醍酒放在前堂,澄酒放在堂前的阶下,而酒的品质以味道醇厚为上品。饮酒的人还要注意酿造所用黍米的新陈程度,体察天气的冷暖变化。春夏两季及黍性新软时,先倒水后放米,酿酒的人称之为“倒汤”;秋冬两季及黍性陈硬时,则先放米后倒水,酿酒的人称之为“正汤”。酿酒必须在制酒母时取酸,《说文解字》:“酴,是酒母。”酴的读音为途。在投饭制醪时取甜。浙江人不善于取酸,所以酒成熟以后加入石灰;北方人不善于取甜,所以饮多后胸口会不舒服。桓公所说的“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酒甘易酿,味辛难酝。《释名》〔1〕:“酒者,酉也。”酉者,阴中〔2〕也。酉用事而为收也,用而为散,散者,辛也。〔3〕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投醹所以要甜。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木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4〕。《说文》:“投者,再酿也。”〔5〕张华〔6〕有九酝酒〔7〕。《齐民要术》〔8〕:桑落酒〔9〕有六七投者。酒以投多为善,要在麹力相及。酒所以有韵者,亦以其再投故也。过度亦多术,尤忌见日,若太阳出,即酒多不中。后魏〔10〕贾思勰〔11〕亦以夜半蒸炊,昧旦〔12〕下酿,所谓以阴制阳,其义如此。

    【注释】

    〔1〕《释名》:一部以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意义,并推究事物命名本原的训诂书,共二十八篇。东汉刘熙撰。也有说法认为撰著始于刘珍,完成于刘熙。清毕沅有《释名疏证》。《释名·释饮食》:“酒,酉也,酿之米麹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待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

    〔2〕阴中:《汉书·律历志》:“秋为阴中。”

    〔3〕此句《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酉用事而为收,收者,甘也;卯用事而为散,散者,辛也。”

    〔4〕这是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酒的酿造过程。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中医的五味(酸、苦、甘、辛、咸)相互配伍,古人用五行间的相互制化关系来解释五味间的相互制化,进而阐释酒味甘辛的原因。

    〔5〕此句不见于《说文》,或是作者误记。

    〔6〕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诗人,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有《博物志》等。传见《晋书》卷三十六。

    〔7〕九酝酒:经过多次投饭酿成的味道醇厚的酒。汉末曹操曾献上“九酝春酒”法,称“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魏武集·上九酝酒奏》)。据说,西晋张华酿造的九酝酒饮用之后会令人肝肠消烂。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九及《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引《世说》。

    〔8〕《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北魏贾思勰撰,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此书论述了农作物生产、经济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饲养、酿造、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法,总结了公元6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经验。有今人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

    〔9〕桑落酒:秋末冬初桑叶落,桑落酒是这个时节开始酿造的一种酒。《齐民要术·笨麹并酒》“笨麹桑落酒法”称,桑落酒要在农历九月九日日出前开始浸麹、蒸饭,以后多次投饭酿制而成。

    〔10〕后魏:指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386——543),因与三国时曹氏所建魏相区别,历史上也别称后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11〕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时期的农学家,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高阳太守,撰有《齐民要术》。

    〔12〕昧旦:清晨天还未完全亮时。

    【译文】

    酒的甘甜之味容易酿出,而辛辣之味则较难酿制。《释名》称,酒就是酉的意思。酉,指秋天。秋季做事为“收”,“收”又用为“散”,散就是“辛”。酒的名称以甘、辛为主要意义。五行中金、木之间有间隔,以土为媒介,则由酸变甘,由甘变辛,于是酒就酿成了。因而酴米时要用酸糜,投醹时要用甜糜。懂得所谓用土之甘,与水结合变为酸;用木之酸,与土结合变为辛,然后就会明白投饭是为了酿出酒的辛味来了。《说文解字》称投就是再次酿造的意思。张华曾酿造过投饭九次的酒。《齐民要术》:桑落酒有投饭六七次的。酒以再投饭的次数多为好,关键在于酒麹的作用要能够接续。酒之所以韵味悠长,也是因为反复多次投饭酿造的缘故。但多次酿造也讲求一些方法,尤其忌讳见到日光。如果太阳出来才开始酿造,酒的品质大多不佳。后魏贾思勰也主张半夜里蒸饭,天没亮时开始酿造。所谓用阴来制衡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著水无多少,拌和黍麦,以匀为度。张籍〔1〕诗:“酿酒爱干和。”即今人不入定酒〔2〕也,晋人谓之干榨酒。大抵用水随其汤去声黍之大小斟酌之。若投多,水宽亦不妨。要之,米力胜于麹,麹力胜于水,即善矣。

    【注释】

    〔1〕张籍(766——约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北)人,唐朝诗人,有《张司业集》。“酿酒爱干和”句出自《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全唐诗》卷三八四作“酿酒爱朝和”。干和酒,宋伯仁《酒小史》有“汾州干和酒”,见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九十四。

    〔2〕不入定酒:宋窦革《酒谱》称“酿酒爱干和”即是“今人不入水酒也,并、汾间以为贵品,名之曰干酢酒”。

    【译文】

    水的用量没有特定的标准,拌和黍麦时,要以均匀为标准。张籍诗里说的“酿酒爱干和”,就是今天人们说的“不入定酒”,晋朝人称之为“干榨酒”。一般用水的多少要根据其浸泡的黍的多少而定。如果投饭的次数多,水多一点也不妨事。关键在于米的效力要胜过酒麹,酒麹的效力要胜过水,这样才比较好。

    北人不用酵,只用刷案水,谓之信水〔1〕。然信水非酵也,酒人以此体候冷暖尔。凡酝不用酵即酒难发,醅〔2〕来迟则脚不正,只用正发,酒醅最良。不然,则掉取醅面〔3〕,绞令稍干,和以麹糵,挂于衡茅〔4〕,谓之干酵。用酵四时不同,寒即多用,温即减之。酒人冬月用酵紧,用麹少。夏月用麹多,用酵缓。天气极热,置瓮于深屋;冬月温室,多用毡毯围绕之。《语林》〔5〕云“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好。大抵冬月盖覆,即阳气在内,而酒不冻;夏月闭藏,即阴气在内,而酒不动。非深得卯酉出入〔6〕之义,孰能知此哉!

    於戏!酒之梗概,曲尽于此。若夫心手之用,不传文字,固有父子一法而气味不同,一手自酿而色泽殊绝,此虽酒人亦不能自知也。

    【注释】

    〔1〕信水:原是对立春后黄河水流的称呼,因相传黄河的水位变化是有时节性的,立春后的水流大小可以验证夏秋水位的高低。此借指用来体察品温高低的刷案水。

    〔2〕醅(pēi):正在发酵的酒醪,也指已经酿成的带糟的酒。

    〔3〕醅面:酒醪表面的结面。

    〔4〕衡茅:衡门茅屋,指简陋的房屋。

    〔5〕《语林》:东晋裴启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卷。《世说新语·轻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南朝梁陈间亡佚。有辑本数种,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鲁迅《古小说钩沉》为善。

    〔6〕卯酉出入:古人认为十二地支中的卯代表东方,酉代表西方,两者间存在相克相生的关系。

    【译文】

    北方人酿酒不使用酵母,只用刷洗案板的水,称之为“信水”。但是信水并不是酵母,酿酒的人只是用它来体察品温的高低而已。凡是酿酒时不用酵母,则酒难以发酵,醅出现得晚了则脚饭也发得不正。只有发酵的时机刚好,醅的质量才最好。否则,就要挑取醅面,拧绞使之稍干,再拌入酒麹,挂在茅屋里晾干,称为“干酵”。用酵的方法,一年四季有所不同,天气寒冷时多用些,温暖时减量使用。酿酒的人冬天用酵量多,用麹量较少;夏天则用麹量多,用酵少些。天气非常热的时候,把酒瓮放在阴深的房屋里;冬天则要放在暖和的房屋里,并且多用毡毯包裹起来。《语林》中说的“抱瓮冬醪”,即是指冬天酿酒,让人把酒瓮抱在怀里以提高温度,不仅酿制得很快,并且味道很好。大概是由于冬天的时候,把酒瓮盖好裹严,可以使阳气聚在瓮内而酒不会被冻坏;夏天的时候,将酒瓮密闭收藏,可以使阴气凝在瓮内而酒不会变质。如果不是非常了解卯酉生克的道理,哪里能懂得这些呢?

    啊!酒的大致情况,基本就是这些了。酿酒中还有些凭感觉和实践把握,却不能付诸文字的精妙之处,因而才会有父子同用一种方法酿出的酒味道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酿出的酒色泽差别很大的情况,这是连酿酒的人自己也不能了解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