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编:宋明理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冯友兰

    心与物是不可分的整体。

    灵明能思者为心,延扩有形者为物。

    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

    心为物之体,物为心之用。

    心为物的本质,物为心的表现。

    一、周濂溪、邵康节

    引道教中之思想入道学者,周濂溪、邵康节,其尤著者也。周濂溪,名敦颐(1073年卒),作《太极图说》。其图为:

    《太极图说》云: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全集卷一)

    《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图前段用太极生两仪之说,后则不用八卦而用五行。虽图说末尾赞《易》,而此图则非根据于《易》也。

    周濂溪盖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此图说为宋明道学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学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此推衍。

    濂溪之太极图,即其象学也。濂溪有象学而无数学。康节则兼有象学及数学。康节名雍(1077年卒)。其宇宙论,大概亦即上所引《系辞》推衍,而又以图象明之。

    蔡元定《经世指要》中有《经世衍易图》:

    此图有三层,看第二层(即中层)时,须连第一层(即下层)观之。如“阳”下之“”,合“动”下之“”为,此即阳之象也。“阴”下之“”合“动”下之“”为,此即阴之象也。看第三层(即上层)时,须连第二层、第一层观之。如第三层如“太阳”下之“”,合第二层“阳”下之“”,及第一层“动”下之“”,即为一乾卦,乾即太阳之象也。如第三层“太阴”下之“”,合第二层“阳”下之“”及第一层“动”下之“”,即成一兑卦,兑即太阴之象也。第三层“少阳”下之“”合第二层“阴”下之“”及第一层“动”下之“”,即成一离卦,离即少阳之象也。如是八卦之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康节云:“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观物外》篇)太极不动,是性也。发而为动静,是神也。代表两仪之及,及四象之、,……及八卦之、,……是象也。一、二、四、八等是数也。天地日月土石等是器也。康节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滞于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观物外》篇下)“器”即具体的事物,即所谓物也。“器”与神不同之处,其一即是“器”是决定的。如此物既是此物,即不能是彼物,所谓“滞于一方”之“定体”也。故易只言象,“假象以见体”。盖象为公式,而具体的事物,则依此等公式以生长进行者也。康节所说之图,皆所以表示事物生长进行之公式者也。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此数也。一至八之数所生之象,即上图所表示。八至六十四所生之象,若以图表示之,即为六十四卦次序之图(图略)。若将六十四卦次序图横排之六十四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见上图)。

    此圆图为一切事物生长进行之公式。如就一年四时之变化而言,则六十四卦圆图中“复”之初爻,为一阳生,即冬至夜半子时也。阳东行至南方之“乾”,即于时为夏。此时阳极盛,而阴亦即生矣。此图中“姤”之初爻,即为一阴生,于时即夏至也。

    阴西行至北方之“坤”,即于时为冬。此时阴极盛,而阳亦即又生矣。此即汉人所为卦气之说,而汉人所说十二辟卦,亦恰皆依序排列。所谓十二辟卦者,《易纬·稽览图》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卦为十二月主卦,称“天子卦”,亦称“辟卦”,“辟”亦“君”也。所以以此十二卦为十二月之主卦者,六十四卦中,上五爻皆阴,独下一爻为阳者为“复卦”。上四爻皆阴,下二爻为阳者为“临卦”。上三爻皆阴,下三爻为阳者为“泰卦”。上二爻皆阴,下四爻为阳者为“大壮卦”。上一爻为阴,下五爻为阳者为“夬卦”。六爻皆阳者为“乾卦”。上五爻皆阳,下一爻为阴者为“姤卦”。上四爻皆阳,下二爻为阴者为“遁卦”。上三爻皆阳,下三爻皆阴者为“否卦”。上二爻为阳,下四爻为阴者为“观卦”。上一爻为阳,下五爻皆阴者为“剥卦”。六爻全阴者为“坤卦”。若以此十二卦分配于十二月:以复卦当十一月,以乾卦当四月,以姤卦当六月,以坤卦当十月,则十二月中阴阳盛衰之象,显然可见,故以此十二卦为辟卦,表示一年中阴阳消息之象。就一事物之成毁言,以一花为例,“复”为花之始欲开,“乾”为盛开,“姤”为花之始于谢,而“坤”则为花之谢。一切事物有成即有毁,有盛即有衰,皆依此公式进行也。

    二、张横渠及二程

    与周、邵同时而略后者,有张横渠及程明道、程伊川兄弟。横渠名载(1077年卒),其学以气为万物之本体。在其散而未聚之状态中,此气即所谓太虚。故横渠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篇)又云:“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吾人所见空若无物之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故曰:“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气中所“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太和》),简言之,即阴阳二性也。一气之中,有此二性,故横渠云:“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参两》篇)一气之中,有阴阳二性,故为“一物两体”。当其为“一”之时,“则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和》)。所谓“一故神”也。因其中有阴阳此二性,故“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太和》)。絪缊相荡,即二性之表现也。“二”既表现,则絪缊相荡,聚而为万物。所谓“两故化”也。横渠又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同上)气中有阴阳可相感之二性,故气即不能停于太虚之状态中,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涵有二性之气,“絪缊相荡”,或胜或负,或屈或伸。如其聚合,则即能为吾人所见而为物。气聚即物成,气散即物毁。横渠云:“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同上)离为目,离明得施者,即吾人目之明所能见者。气聚则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有形;气散则不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无形。气聚为万物;万物乃气聚之现象。以气聚散不定,故谓之为“客形”。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同上)。横渠之伦理学,或其所讲修养之方法,注重于除我与非我之界限而使个体与宇宙合一。横渠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正蒙·大心》篇)以个体之我为我,其余为非我,即以“闻见牿其心”者也。圣人破除此牿,以天下之物与己为一体,即“能体天下之物”者也。“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即破除我与非我之界限,以我及其余之非我为一,亦即以全宇宙为一大我。天大无外;我之修养若至此境界,则我与天合而为一矣。横渠又云:“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正蒙·诚明》篇)此以“爱之事业”之工夫,破除“我”之蔽塞,而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盖就孟子哲学中神秘主义之倾向,加以推衍也。《正蒙·乾称》篇中有一段,后人所称为《西铭》者,亦发挥此旨。

    明道名颢(1086年卒)、伊川名颐(1108年卒)兄弟二人之学说,旧日多视为一家之学。但二人之学,开此后宋明道学家所谓程朱、陆王之二派,亦可称为理学、心学之二派。程伊川为程朱一派之中坚人物,而程明道则陆王一派之先驱也。理学、心学之哲学的系统及其所以不同,当于下文中述之,兹仅就修养方法方面述二程之不同。

    明道以为吾人实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吾人多执个体以为我,遂将我与世界分开。吾人修养之目的,即在于破除此界限而回复于万物一体之境界。明道云:“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遗书》卷二上)宇宙乃一生之大流,乃一大仁。人之有仁之德者,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至所以达此境界之方法,明道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遗书》卷二上)吾人但知天地万物本与我为一体,“识得此理”之后,即常记而不忘。一切行事,皆本此心作之,此即所谓以“诚敬存之”,亦即所谓“必有事焉”。只此久而久之,自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外更不必防检,不必穷索。再有防检穷索,即是“助长”。有心求速效之心仍是私心,仍须除之。只“必有事焉”,勿忘之,亦勿助之。此外不致纤毫之力。久之自能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实“至约”之方法也。

    行此工夫之久,心空虚如明镜。一物之来,其形容状态,镜中之影,各如其状。镜虽不废照物,而其本身不动。吾人之心之应外物,亦应如此。明道《答张横渠书》云:“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明道文集》卷三)

    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道学家亦谓吾人之“用心”应如此。不过道家心所应之物,不包情感在内。道家应付情感之方法,乃以理化情,圣人无情感。道学家主张情感可有,但吾人有情感之时,应以情感为非我有。见可喜可恶之事,圣人亦有喜怒之情感。但非圣人喜怒,乃其事可喜可怒也。惟其如此,故其事既过去,圣人喜怒之情感亦亡。此颜回所以能不迁怒也。若常人则自有其怒,故可怒之事既去,而仍有怒心,见不可怒者亦怒之。此所谓迁怒也。其所以迁怒,即因其不能“情顺万物而无情”也。

    伊川所说之修养法,注重穷理。伊川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涵养须用敬,明道亦如此说,但明道须先“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此即后来陆王一派所说“先立乎其大者”者也。伊川则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求“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卷十八)。此说朱子发挥之。当于下文,更如详论。今所须注意者,即以后道学家中所谓程朱、陆王二大派,实以程氏弟兄分启其端。

    三、朱子

    朱子名熹(1200年卒),其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故朱子之学,可谓集其以前道学家之大成也。关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之分,朱子云:“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与陆子静书》,《文集》卷三十六)所谓道,即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故朱子云:“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语类》卷九十五)又云:“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语类》卷九十四)以现在哲学中之术语言之,则所谓形而上者,超时空而潜存(Subsist)者也;所谓形而下者,在时空而存在(Exist)者也。超时空者,无形象可见。故所谓太极,“不是说有个事物光辉辉地在那里”。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朱子云:“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语类》卷九十四)

    “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无此理则不能有此物也。朱子云:“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语类》卷一百一)不仅天然之物各有其理,即人为之物亦各有其理。朱子云:“天下无性外之物。阶砖便有砖之理,竹椅便有竹椅之理。”(《语类》卷四)天下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在其物之先。朱子云:“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答刘叔文》,《文集》卷四十六)如尚未有舟车之时,舟车之理或舟车之概念已先在。然其时只有概念而无实例,所谓“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所谓发明舟车,不过发现舟车之理而依之以做出实际的舟车,即舟车之概念之实例而已。故凡可能有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在形而上之理世界中,本已具有其理。故形而上之理世界,实已极完全之世界也。

    一事物之理,即其事物之最完全的形式,亦即其事物之最髙的标准,此所谓极也。《语录》云:“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蒋元进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极。’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本无此名,只是个表德。’”(《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而亦即天地万物之最髙标准也。朱子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

    由此而言,则太极即如柏拉图所谓好之概念,亚力士多德所谓上帝也。

    每一事物,不但具有此事物之所以然之理,其中且具太极之全体。朱子云:“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又云:“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由此而言,则一切事物中,除其自己之所以然之理外,且具太极,即一切理之全体。太极在一切物中,亦“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印万川相似”(《语类》卷九十四)。此与华严宗所谓因陀罗网境界之说相似。朱子想亦受其说之影响。不过彼所谓因陀罗网境界,乃谓一具体的事物中,含有一切具体的事物,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则谓一具体的事物,具有一太极,即一切事物之理。一切事物之理,并非一切事物也。

    形而上之理世界中只有理。至于此形而下之具体的世界之构成,则赖于气。理即如希腊哲学中所说之形式(Form),气即如希腊哲学所说之材质(Matter)也。朱子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书》,《文集》卷五十八)又云:“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本鸟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酝酿凝聚生物也。”(《语类》卷一)理世界为一“无形迹”之“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此其所以为超时空而永久(Eternal)也。此具体的世界为气所造作。气之造作,必依理。如人以砖瓦木石建造一房。砖瓦木石虽为必须,然亦必须先有房之形式,而后人方能用此砖瓦木石以建筑此房。砖瓦木石,形下之器,建筑此房之具也;房之形式,形上之理,建筑此房之本也。及此房成,而理即房之形式,亦在其中矣。

    依逻辑言,理虽另有一世界;就事实言,则理即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语类》云:“理在气中发现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语类》卷九十四)气不结聚,则理无所附著,即理不能实现为具体的物也。具体的物中之秩序条理,即理在气中之发现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