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品茶要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黄儒 撰

    序

    说者尝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体势洒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始得自出于榛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1〕,味其云腴〔2〕,当爽然自失矣。因念草木之材,一有负瑰伟绝特者,未尝不遇时而后兴,况于人乎!然士大夫间为珍藏精试之具,非会雅好真,未尝辄出。其好事者,又尝论其采制之出入,器用之宜否,较试之汤火,图于缣素,传玩于时,独未有补于赏鉴之明耳。盖园民射利,膏油其面,色品味易辨而难评。予因收阅之暇,为原采造之得失,较试之低昂,次为十说,以中其病,题曰《品茶要录》云。

    【注释】

    〔1〕金饼:宋代贡茶名。

    〔2〕云腴:宋代贡茶名,用一种采自天然生长的白叶茶树的茶叶烘制而成。

    【译文】

    谈论茶的人曾经责备陆羽《茶经》不列建安的茶品,这大概由于在此之前建安的茶事不怎么兴盛,绝佳的茶芽茶叶,常常自然枯萎、腐烂、消亡,人们也不懂得珍惜。自北宋初年以来,士大夫们蒙受皇恩的庇护,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长了,他们行事洒脱,气质也温和淡泊,只把饮茶看作是令人喜悦的事。茶园之间也争相采摘上品茶叶,焙制、销售新奇茶品来迎合时尚,因而丛生草木间的绝佳茶品开始被发现,而建茶的名声也随之超越众茶,传遍天下。假使陆羽复生,观赏到“金饼”茶,品尝到“云腴”茶,也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于是联想到即使是瑰丽奇特、不同凡响的草木,也未尝不是遇到好时运后才兴盛,更何况人呢!

    然而有的士大夫所备用于珍藏的精雅点试器具,如果不是高雅真赏的友朋聚会,不会随便拿出来。有好事的人,又曾经分析采茶制茶工艺的差别、饮茶器具的合适与否、点茶时的火候掌握、并将其画在白色的绢上,可一时传观赏玩,但并不能有助于提高品赏鉴别茶品的能力。

    大概因为茶农追求利益,用油脂涂抹团饼茶表面,茶的颜色、品类、味道虽容易辨别却难以评价好坏。于是我趁着收藏鉴赏的间隙,为之探求采制茶叶的得失,与评试茶品优劣的根源,依次写定十个方面,以指出其错误做法带来的弊病,并命名为《品茶要录》。

    一、采造过时

    茶事起于惊蛰〔1〕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2〕,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同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尤喜薄寒气候,阴不至于冻,芽发时尤畏霜,有造于一火二火皆遇霜,而三火霜霁,则三火之茶已胜矣。晴〔3〕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4〕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时而然也。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熏渍,拣摘不给,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脚〔5〕微红者,过时之病也。

    【注释】

    〔1〕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三月的五日或六日,此时气温上升,蛰居过冬的动物开始活动。福建纬度较低,茶树生长也比纬度高的产区快。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犹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因而惊蛰前即开始采茶。

    〔2〕试焙:宋人对每年第一次开火焙茶的称呼。

    〔3〕晴:底本作“时”,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四库》本改。

    〔4〕勒:底本作“勤”,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四库》本改。

    〔5〕水脚:点茶后茶盏壁上留下的水痕,即蔡襄《茶录》中说的“水痕”。宋苏轼《和蒋夔寄茶》:“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译文】

    采茶活动开始于惊蛰之前,这时采摘像鹰爪一样的茶芽,第一次开火焙茶叫做“试焙”,又叫“一火”,第二次叫“二火”。“二火”的茶,已经比“一火”的差一些了。因而买茶的人,只认为“三火”之前制作的茶是最好的。采茶制茶都特别适宜微寒的气候,阴冷但不至于有霜冻,茶芽萌发时特别怕霜,有些在“一火”、“二火”时制作的茶都遭遇霜冻,而“三火”时霜冻的天气消失,那么“三火”时的茶就更胜一筹了。天气晴朗但又不至于太炎热,谷雨前茶芽中包含的养分内蓄而不外泄,并且生长快慢适度,采茶工也易于采摘。但凡点试时泛出像薄雾笼罩一般鲜亮发白颜色的,是采于最佳时机使然。有些茶在接连下雨的天气里加工,茶汤的颜色暗淡发黄。有些在气候骤热的时候采摘,茶芽水分蒸发较多,加之采茶工汗手浸渍,采摘不够及时,即使焙制得再多,也都是普通品种。点试时茶汤颜色不鲜亮发白,“水脚”微微发红的,就是采摘、焙制茶叶时节不合的弊病。

    二、白合盗叶

    茶之精绝者曰斗〔1〕,曰亚斗,其次拣芽〔2〕。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且物之变势无穷,而人之耳目有尽,故造斗品之家,有昔优而今劣、前负而后胜者。虽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銙〔3〕而已。拣芽则不然,遍园陇中择去其精英者耳。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4〕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一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抱生而色白者,盗叶也。造拣芽常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

    【注释】

    〔1〕斗:宋人所说的“斗”或“斗品”,是指最上等的茶芽。

    〔2〕拣芽:一种高品质的茶芽,“一芽带一叶”,在宋朝时又称为“一枪一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故一枪一旗,号拣芽,最为挺特光正。”宋徽宗《大观茶论》:“凡茶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次之,馀斯为下。”

    〔3〕十数銙(kuǎ):即十多饼团饼茶。銙,原指腰带上的带扣版,因团饼茶形似带銙,又引申为团饼茶、銙茶之意。也用作团饼茶的量词。

    〔4〕白合盗叶:焙制团饼茶的茶叶中夹杂不合质量要求的对夹叶与粗老叶,宋人称为白合盗叶。白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称白合与乌蒂是“茶之大病”,“不去白合,则味苦涩”。宋徽宗《大观茶论》:“白合不去害茶味。”盗叶,指新发枝条上初生的嫩叶且颜色发白的。

    【译文】

    茶中的极品称为“斗”,称为“亚斗”,其次的称为“拣芽”。“斗”一类的茶芽虽然是最上乘的,但一家茶园里也许只有一株,大概是天生茶树中偶尔出现的特异品种,不可能所有的茶树都是这样。况且事物变化无穷,而人的耳闻目见却有局限,因而制作斗品的茶人,有过去茶品优质而现在低劣的,也有从前不佳而后来居上的。虽然制茶工艺有到家与不到家的差别,但自然的规律也不可能让某一个人永远独自擅场。制造时,“一火”焙制出的称为“斗”,“二火”焙制出的称为“亚斗”,总共也只不过能做十几銙茶罢了。“拣芽”则不是这样,满茶园陇中挑选上好的芽叶就可以了。有的茶农贪图量多,又为了润泽团饼茶的颜色,常常把白合、盗叶掺入其中。点试时茶汤颜色虽然鲜亮发白,但口感涩、味道淡,这就是掺杂白合、盗叶的弊病。鹰爪形的茶芽中,两片小叶抱生的是白合。新枝条上抱生而颜色发白的芽叶,是盗叶。焙制“拣芽”茶时常要剔除鹰爪形的芽叶,白合也被弃置不用,更何况盗叶呢?

    三、入杂

    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建人号为“入杂”。銙列入柿叶〔1〕,常品入桴槛叶〔2〕。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也。试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入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入之多寡,从可知矣。向上下品有之,近虽銙列,亦或勾使。

    【注释】

    〔1〕柿叶:柿科植物柿树Diospyros kaki Linn.f.的叶子。

    〔2〕桴槛叶:不详。

    【译文】

    本来,任何事物都不能容忍虚假,何况是吃喝的东西,那就更不可以容忍了。因而茶叶中有掺杂其他叶子的,建州人称为“入杂”。銙茶中掺入柿叶,普通茶品中掺入桴槛叶,因为这两种叶子容易得到,又能增饰茶叶色泽,茶农是为了多卖钱而这样做的。点试时没有粟样的纹理与甘香的味道,茶盏表层的茶汤浮散着像细毛一样不明显的东西,或像纤细的棉絮一样点点密布的东西,就是掺入杂叶的弊病。善于品茶的人会将茶盏倾斜过来看,就能知道混入杂叶的多少。从前各种等级的普通茶品有“入杂”的情况,现在即使是銙茶之类,也有时因追求利益而掺入杂叶。

    四、蒸不熟

    谷芽初采,不过盈箱而已,趣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有不熟之病〔1〕,有过熟之病。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已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桃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注释】

    〔1〕蒸有不熟之病:唐宋时期普遍使用蒸青法制作团饼茶,如果蒸青温度高低与时间长短没有掌握好,蒸汽杀青程度不够,茶叶中的酶的结构就不能被完全破坏,同时鲜叶的青臭苦涩的生青气味也不能完全消除,因而会产生黄儒所说的“桃仁之气”。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也说:“茶芽未熟,则草木气存。”

    【译文】

    谷雨前茶芽初次采摘,只不过能采满一箱而已,这是由于迎合时尚而追求新芽的原因造成的。采摘后随即蒸青,蒸好后要随即研磨。蒸茶有程度不够的弊病,也有过度的弊病。如果蒸青程度不够,即使是精好的茶芽,品质也会降低很多。点试时颜色发青,容易沉底,并有桃仁的气味,是蒸青程度不够的弊病。只有蒸青程度适当的茶,才会有甘香的味道。

    五、过熟

    茶芽方蒸,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1〕。然虽过熟,愈于不熟,甘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予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注释】

    〔1〕过熟之病:宋徽宗《大观茶论》认为蒸压过熟会使茶色变得灰白,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过熟则色黄而味淡。”蒸青时间过长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

    【译文】

    茶芽正在蒸的时候,蒸汽的强弱是判断火候的标准,必须谨慎地对待。点试时颜色发黄且粟状纹理偏大,是蒸青过度的弊病。但即使是蒸青过度,也比蒸青熟度不够好,因为能以甘香的气味取胜。所以蔡襄凭颜色来评定茶的优劣,认为青白色的胜过黄白色的;我凭味道来评定茶的优劣,认为黄白色的胜过青白色的。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