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讲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49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前一讲中,我们阐明了在一种以自己的本原语言得到发展的民族与一种接受了外来语言的民族之间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别。我们当时说过,关于外国人,我们希望每个观察者能用自己的判断力去决定,是否真的已经出现了那些按照我们的论断必定会在他们当中出现的现象。但关于德意志人,我们则曾经自告奋勇地证明,他们确实已经表现得像采用本原语言的民族依照我们的论断必定会表现的那样。今天,我们要继续履行我们的诺言,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以德意志民族最近的一项伟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即宗教改革,来证明需要加以证明的东西。

    起源于亚洲的基督教,由于它的腐败而更加变得具有亚洲气息,它只劝诫默默地听从和盲目地信仰,而这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甚至都是某种陌生的、外来的东西。他们从未真正理解它,吸收它,他们的生存分成了互不适应的两半;然而即便如此,附加这个外来部分的工作还是通过他们那祖传的、抑郁的迷信被促成了。在已经移来的日耳曼人那里,这个宗教得到的是这样一些弟子,他们早先既未受过能阻止它传播的理智教育,也不具备能促进它发展的祖传迷信;因此,它是作为他们想变成的罗马人恰好也应该拥有的一部分教养传给他们的,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发生特别的影响。显然,关于古罗马文化和保存这种文化的语言,这些基督教的教养者除了让这些新信奉者知道这两者合乎他们的意图,就不会再让他们知道更多的东西,这也正是作为口头语言的拉丁语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当古代文化真正的、非伪造的遗迹后来落入这些人手中,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的要求因而在他们当中被激发起来的时候,一方面,由于这种要求对于他们是新颖的和新鲜的;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于诸神没有任何祖传下来的恐惧心理作为抗衡力量,所以,盲目的信仰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成为这种信仰对象的非凡东西之间的矛盾给予他们的打击,必定远比当初基督教传给罗马人时给予罗马人的打击严重得多。用迄今真诚信仰的东西去解释全部矛盾,会使人感到好笑;解开了这个谜团的人们都不禁发笑,取笑别人,而且同样解开了这个谜团的牧师也随之发出了笑声;他们做的本来是有把握的,因为只有极少数人通晓古代文化,即掌握破译符咒的手段。在这里,我指的主要是意大利这个当时在近代拉丁文化中独占鳌头的地方,其他近代拉丁部族在各个方面还远远落在它的后面。

    他们取笑的是欺骗,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由欺骗激起的严肃认真。他们依靠这种对于一门稀有知识的独占,日益牢靠地变成了一个高贵的和有教养的阶层,并且他们乐于看到,他们对之毫无感情的广大群众继续蒙受欺骗,从而更顺从地为他们的目的效劳。于是,这样的状况————民众受欺骗,上等人利用这种欺骗,而且还嘲笑民众————就会继续存在下去,可能还会存在到末日来临,如果在现时代中只有近代拉丁人存在的话。

    在这里,你们会看到一个清楚的证明,证明我早先关于近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关于近代拉丁人在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说过的东西。近代的清晰认识来自于那些古代人,这种认识首先处于近代拉丁文化的中心,已在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并不把握生活,也不改变生活的知性认识。

    但是,一俟这种光明注入一种以真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在直接关乎生活的层次上信仰宗教的心灵,并且这种心灵会易于将自己的更严肃认真的看法传授给民众,受到民众的拥戴,而民众也会发现一些关心他们的根本需要的首领,那么,迄今存在的那种状况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虽然基督教可能会沉沦下去,但它始终有一个包含真理的基本成分,这个成分肯定能激励现实的、独立的生活。问题在于,我们要怡享极乐,应当做些什么。假如这个问题落在一块已经死亡的土地上,在那里,或者,像极乐生活这样的东西是否真的可能,一般还没有解决,或者,即便已经接受了这种极乐生活,但甚至对自己享有极乐都还毫无坚定、果断的意志,那么,在这块土地上,宗教从一开始就没有对生活和意志发生影响,而只是作为一个微弱、苍白的阴影悬浮在记忆和想象之中。因此,一切关于现有宗教观念状况的进一步说明,自然也必定同样不会对生活发生影响。相反地,假如那个问题落到本来就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在那里,人们真的相信有极乐生活存在,又具有怡享极乐的坚定意志,而且迄今为止的宗教为达到极乐规定的手段是靠由衷的信仰和诚实的认真运用于这个目的的,那么,当阐明这种手段的性状的光明终于降落到这块恰好靠严肃认真都长期未能作出这样的阐明的土地上的时候,就必定会出现对于谋求灵魂得救的欺骗行为的一种令人厌恶的恐惧,出现不停地推动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拯救灵魂的躁动,至于什么东西看来能陷入永久的腐败,那是不能用开玩笑的方式加以对待的。进一步说,首先拥有这种看法的个人,绝不可能满足于仅仅拯救他自己的灵魂,而对所有其他不朽的灵魂的幸福则漠然置之,因为按照他所信奉的深刻的教义,他这么做,连他自己的灵魂也拯救不了,相反地,他必须同他为了自己的灵魂得救而同样感受的恐惧搏斗,使世界上的一切人都认清这种可诅咒的骗局。

    这时,许多外国人在他之前早已依靠巨大的知性清晰性获得的那种深刻认识,就以这种方式降临到了一位德意志伟人————路德的心中。就古典文化和高雅气质而言,就学识水准和其他优势而言,超过他的不仅有外国人,甚至也有很多本民族的人。然而,一种具有无限威力的冲动,一种对于永恒福祉的忧虑占据了他的心灵,成了他生命中的生命,使他不断地度量这个生命,并且赋予他以力量,也赋予他以一种后人称道的禀性。其他的人们在宗教改革期间可能抱有世俗的目的,但这些目的从不会取胜,也不会有一位受永恒事物鼓舞的领袖站在他们的前列。这位重要人物则总是看到一切不朽的灵魂的拯救正濒临危险,他总是毫不畏惧、十分认真地迎击地狱中的所有魔鬼,这种事情是很自然的,完全不足为奇。这正是关于德意志人的认真和气质的一个证明。

    前面已经说过,问题的实质在于,路德把这件纯粹人道的、每个人都需要亲自操心的重要事情诉诸一切人,首先是诉诸他的整个民族50 。那么,他的民众是怎样对待这个提议的呢?他们是依然安于他们那麻木不仁、死水一潭的生活,纠缠于各种世俗事务而不能自拔,继续镇定自若地走习惯的老路呢,还是这种并非天天都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单纯招致他们的嘲笑呢?否!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他们心中燃烧一样,他们为这种对于拯救灵魂的关心所打动,而这种关心也很快使他们完全心明眼亮,他们飞速地接受了业已呈现给他们的东西。这种热情是否只是想象力的一时提高,它在生活中难以坚持,经不住生活遭遇的严肃斗争和种种危险呢?否!他们抛弃一切,承受一切痛苦,奋战在没有把握的流血战争之中,唯有这样,他们才不致重又陷于可诅咒的罗马教廷的权力之下,而照亮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是福音之光,唯有它才能导向极乐境界。而且,基督教在其开始时向皈依它的人们陈述的所有奇迹,后来在他们当中也得到了更新。那时的一切言论都充满对于极乐生活的这种广为传播的关心。在此,你们可以看到关于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性的证明。这种热情会很容易唤起任何一种热情和任何一种清晰性,他们的这种热情将为了生活而继续坚持下去,并改变生活。

    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在别的地方,宗教改革家也鼓舞过人民群众,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共同体,但这些共同体都未能在现有的体制基础上稳定持久地生存下来,因为现有体制下的民众领袖和君主们不愿站到他们这边。甚至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起初看来也命运不佳。聪明的选帝侯51 ————改革是在他的眼下开始的————从外国的意义上说要比从德国的意义上说显得更聪明。他好像没有特别理解真正争论的问题,也没有对于那场在他看来好像是发生在两个修士会之间的争论给予高度的重视,而至多只关心他那新建立的大学是否享有好的名声。但他有一些后继者,他们虽然远远不及他聪明,却被那种对自己的极乐生活同样认真的关心所感动,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民众之中,凭借这种与民众平等相处的做法,与民众打成一片,直至做到同生死,共兴亡。

    你们可以由此看到关于德意志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上述特点的证明,看到关于他们那种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体制的证明。一些重大的民族事务和世界事务,至今已由自愿出台的演说家们传播给民众,在民众中得到了透彻的理解。尽管他们的君主与先前那种君主一样,由于崇拜外国,由于渴望行为高雅和光辉夺目,在开始时可能脱离民族,抛弃或背离民族,但后来还是很容易又被拉到与民族保持一致的方面,同情自己的民众。关于始终都有前一种情况,我们将在以后用其他例证更清晰地加以证明,关于可能仍然会有后一种情况,我们只能怀着热切的渴望予以期待。

    尽管人们必须承认,使那个时代不安的是对于拯救灵魂仍然懵懵懂懂,很不清楚,因为那个时代关心的,不是单纯改变上帝与人之间的外在中介者,而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这样的中介者,所以要在自身找出上帝与人的联系的纽带,然而在当时,人们通过这种中介状态大体受到宗教的教育,也许还是必要的。路德的那种真挚的热情给予他本人的东西比他寻求的更多,因而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学说体系。他大胆挣脱整个现存的信仰,这引起了他内心的恐惧,在他经受了克服这种恐惧的第一次斗争之后,他的全部言辞充满了对上帝之子获得自由的欢呼和喜悦,这些上帝之子肯定不是在自身之外,在坟墓的彼岸,去寻求极乐生活的,而是他们自己就迸发出对这种生活的直接感受52 。就此而言,路德成了一切未来时代的典范,并且是为我们大家而终其一生的。在这里,你们也可以看到德意志精神的一个基本特点。只要它去寻求,它找到的东西就比它寻求的更多,因为它融入了活生生的生命之流,这生命是不断地靠其本身流动的,并且不断地把它与自己拉到一起前进。

    对于罗马教廷来说,这种用宗教改革对待它的方式完成的事情,如果依照它自己的观点加以看待和评判,无疑会做得不正确。它的那些言辞绝大部分都是从现存语言中盲目搬来的,它们有亚洲式的、演说家的夸张手法,它要把它们能发挥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并且能估计到,将来收到的效果反正比应当扣除的东西更多,但这些效果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加以度量、权衡或推敲过。宗教改革则抱着德意志人的认真态度,根据这些言辞的全部分量看待它们;它主张大家都应当这样看待一切事物,它是做得正确的,要是它以为罗马教廷的那些言辞也这样看待过一切事物,并且指责它们的其他东西,而不指责它们原有的肤浅性和不彻底性,那它就做得不正确了。总之,我们可以说,这是在德意志人的严肃认真和外国人的任何冲突中都经常发生的现象,不管这种情况是发生在外国还是在本国;因此,外国人完全不可能理解,我们关于像语词和习惯用语这样无关紧要的东西何以要作如此重要的推敲;当外国人从德国人口中再听到这些语词和习惯用语的时候,他们不愿承认他们事实上已经说过的、正在说的和将经常说的东西,而且当我们把他们的各种言辞按它们的字面意义,作为经过认真推敲的东西加以对待,把它们视为某个逻辑思维序列的组成部分,上溯到它们的基本原理,下推到它们的必然结果的时候,他们就表示不满,把这称为无事生非;在这时我们也许还远远不能把他们算作对于他们所说的东西和逻辑一致性有清晰意识的人。大家必须按每个事物的原意对待每个事物,而不是还要超越这个范围,进而怀疑进行推敲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我们提出这种要求时,那种依然埋藏很深的崇拜外国的心理也就常常暴露出来了。

    旧的宗教教义体系所抱的这种认真态度,迫使这体系本身变得比以往更加认真,着手对旧教义进行新的检验、新的解释和新的巩固,并着眼于未来,变得在教义和生活上更为小心谨慎。对你们来说,这个体系和随之而来的体系应该是一个关于德国何以经常能对欧洲其他国家发生相反影响的佐证。由于这个缘故,一般来说,在连旧的教义也不应予以放弃以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