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谷水(卷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九江,陆机《洛阳记》说:“九江汇成一个圆形水池,池中央造了一个圆坛,三道堤把水池一分为三,堤架在水上,与圆坛相通。”《东京赋》说:“有濯龙园、芳林园,有九谷池、八溪池,荷花覆盖水面,秋兰长满水边。”如今景阳山只是一座寂寞的孤丘,九江则不留痕迹了。

    赏析与点评

    金墉城是魏晋洛阳城西北角高台上的城堡,建于曹魏明帝曹叡时期,其后西晋、前赵、后赵、北魏、北周以至隋朝和唐朝初年一直沿用。金墉城形势险要,可以俯瞰洛阳,是战略要地,也是当权者囚禁失势对手的地方,曾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华林园、天渊池

    【】注 谷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1,以缁石为口2,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3。又径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4,南面射侯5,夹席武峙6。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7。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8,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9,则芳溢于六空,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于其上。

    1 珉(mín):亦作瑉,意指像玉的石头。

    2 缁(zī):黑色布帛,此处借用为黑色。

    3 璨(càn):明亮、灿烂。

    4 沼(zhǎo):本义是积水的洼地,此处借用为水花,飞沼即飞流而下的水花。

    5 射侯:箭靶。

    6 夹席:即箭道两旁。武峙:指相对的位置摆放武器设施。

    7 凫(fú):野鸭。鸾(luán):凤凰的一种。

    8 枉:此处是经过的意思;渚(zhǔ):水中的小洲。

    9 飙(biāo):狂风。微飙,指微风。

    译文

    谷水又往东流,分出一条水道,向南流入华林园,经过疏圃的南面。圃中有古代的玉井,井内全部铺砌珉玉,又以黑色的石头砌成井口,制作精致,风格古朴,光彩璀璨,像新造一样。又经过瑶华宫的南面,流过景阳山的北面,山旁有都亭堂,与上面的方湖连接,湖中堆起石头筑成御座。御座前面是人工建造的蓬莱山。弯弯曲曲的湖岸上,座席一个接一个,飞流而下的水花散落在座席上,南面的座席两旁,放置箭靶。蓬莱山背后的殿堂上,却是崎岖不平的石路,岩峰高耸险峻,山上有云台风观,周围山峦岗阜环抱,游人在楼阁之间上上下下,从长虹般的曲阶进进出出。从远处望去,山峦楼阁忽然像水鸟潜入水中,又忽然像凤凰腾空飞翔。又引水从山峦之间飞流而下,倾泻为瀑布,泉水流经池渚,淙淙有声,潺潺不断。翠竹苍柏在层层叠起的山石上投下浓荫,繁花盛放在泉水旁堆成锦簇,微风吹拂,阵阵芳香在空中飘散,这真的是神仙的住处了。水往东流,注入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的九华台,殿基全是洛阳一带的旧石碑堆叠而成,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钓台。

    赏析与点评

    华林园原名芳林园,始建于三国魏明帝时,其后因避废帝曹芳讳,改名华林园。华林园是洛阳城内的离宫,魏晋及其后的北魏时代为皇帝后妃的休闲游乐之地,但这里也是酝酿政治阴谋的地方。史载:晋惠帝不慧,游于华林园,闻蛤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朝臣向惠帝报告百姓没有饭吃,惠帝竟说:“何不食肉糜?”这闻名千古的故事就发生在华林园。晋室南渡,东晋皇室在都城建邺(后改名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内,也修建华林园,同样是皇帝后妃的休闲游乐之地,也同样发生过多次政治事件。

    听讼观、华林隶簿(刘桢磨石处)

    【】注 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1,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径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2,昔刘桢磨石处也3。《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4,宴诸文学5,酒酣,命甄后出拜6,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7,降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

    1 茅茨(máocí):用茅草覆盖的屋。古帝王在宫中或离宫建造这种房屋表示节俭。

    2 隶簿:被判服劳役犯人的收押所。

    3 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丞相幕僚),与曹丕兄弟颇有往来。

    4 文帝:曹丕。东宫:太子所居宫殿称为东宫。

    5 文学:文学侍从官员。

    6 甄后: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原为袁绍幼子袁熙之妻,以美色闻名。曹操灭袁氏,曹丕率先入袁府,娶甄氏为正妻。其后传闻甄氏与曹丕弟曹植有不伦之恋。曹丕篡汉称帝,都洛阳,甄氏则被留在邺城,仍为夫人,不立为皇后。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被曹丕赐死。死后民间尊她为洛水女神。

    7 “后太祖”句:曹操巡视城墙建筑。

    译文

    天渊池的南面正对魏文帝的茅茨堂,前面有《茅茨碑》,是黄初年间(二二〇至二二六)所竖立。水从天渊池的东面流出华林园,经过听讼观的南面,这是从前的平望观。魏明帝曾说过:“司法审判是人命攸关的天下大事。”每逢有重大案件审讯,他会亲自到观中听审。从太和三年(二二九)开始改名听讼观,沿用至今。观的西北面连接华林隶簿,这是昔日刘桢磨石的地方。《文士传》说:“魏文帝仍是东宫(太子)的时候,设宴款待所有文学官员,酒饮得高兴,太子请甄后出来向各人行礼,在座的人都俯伏不敢看,只有刘桢平身直视她。曹操认为他犯了不敬之罪,把他送去囚犯服劳役的地方。其后曹操乘坐由人拉动的步牵车在城内巡视,下车视察劳役工场,所有囚徒都恭恭敬敬地行礼,只有刘桢拒绝行礼,坐着磨石,动也不动。曹操说:‘这不是刘桢吗?这石头质地怎么样?’刘桢说:‘这石头是从荆山的玄岩采下来的,外表是五色灿烂的花纹,内里秉性坚贞,志不可夺。对它加以雕琢,不增加美观;加以打磨,不增加光彩。它的气质天生坚贞刚正,禀性质朴自然。’曹操说:‘真是名不虚传呀!恢复他的文学官职。’”

    赏析与点评

    曹魏时皇帝审讯犯人的地方,发生过一件曹操与名士刘桢斗气的故事。

    铜驼街、永宁寺、曹爽故居

    【】注 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径太尉、司徒两坊间1,谓之铜驼街2。旧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3,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4,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5,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6,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7,利刹灵图8,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9,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10,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11,曹子丹生此豚犊12,信矣。

    1 太尉:西汉初主管中央军权的首长,汉武帝以后不常设。司徒:《周官》(即周礼)所载六卿之一,西周钟鼎铭文已有此官,写成“司土”,是主管土地、人民的官员,春秋以后已不见此官职。汉光武帝中兴之后,废丞相、御史大夫,改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为“三公”,职责是坐朝论道。汉以后太尉、司徒、司空等,逐渐成为荣誉官衔,如果没有其他职位,则没有实权。太尉、司徒两坊,因汉魏时太尉府、司徒府所在而得名。

    2 铜驼街:魏晋皇宫正门外南北向大道,称为御道,宫门放置铜制骆驼,因此民间称之为铜驼街。西晋八王之乱时,洛阳受乱兵摧残,继之以五胡之乱,晋室南迁,一代繁华,顿时荒废。《晋书·索靖传》载动乱发生之前,“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迟些我会看到你埋没在荆棘之中啊)”。后世称世事变迁由盛转衰为“荆棘铜驼”。

    3 阊阖(chānɡ hé):传说中天宫的正门称为阊阖,其后借用指皇宫的正门。魏、晋皇宫南面正门名为阊阖门。

    4 永宁寺:北魏熙平元年(五一六),掌权的胡太后(即灵太后)修建,在洛阳城内,御道(铜驼街)南,寺中木塔异常宏伟,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被雷电击中起火焚毁,大火焚烧三月不熄,现只余塔基。

    5 浮图:梵文Buddha的其中一种音译。古代印度佛教徒建塔埋藏佛之舍利,后来演变为具有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佛塔形制与印度差异逐渐增大。

    6 代都:指北魏前期首都平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四九四)迁都洛阳。平城原属代郡,因此称为代都。

    7 五都之富:指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所描述的盛况,也不及永宁寺塔宏伟。

    8 刹:指佛寺。图:即浮图。

    9 《释法显行传》:东晋高僧法显在弘始二年(四〇〇),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僧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远赴天竺寻求戒律。义熙八年(四一二)从海路归国,至青州登岸,求法前后十四年。归国后著《佛国记》一书,记录西行见闻,又名《法显传》或《法显行传》。

    10 曹爽:曹魏宗室,名将曹真之子,曹操侄孙。魏明帝临终,嗣子曹芳年幼,明帝委任曹爽与司马懿辅政,懿假装年老糊涂,却暗中培植势力,其后趁爽前往高平陵祭祀明帝,起兵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曹爽放弃权力之后不久被杀。

    11 桓氏:大司农桓范,有“智囊”之称,曾提醒曹爽注意司马懿,不听。高平陵之变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罪族灭。

    12 曹子丹:曹真字子丹。

    译文

    又有水道从渠水分出,在御路的两旁向南流,经过太尉、司徒两坊之间,称为铜驼街。从前魏明帝在阊阖门以南的大街放置了铜铸的骆驼等兽类塑像。陆机说:“铜骆驼高九尺,他的驼峰比太尉坊的围墙还要高。”水的西面有永宁寺,创建于熙平年间(五一六至五一八),寺中建造了一座九层佛塔,塔的基座方十四丈,从塔顶的金露盘下到地面,高四十九丈,仿照代都平城的七级佛塔式样建造,但比它更高更大。就算二京的繁盛,五都的富饶,那里的佛寺宝塔,都比不上这里雄伟状观。参阅《释法显行传》,西域有爵离浮图,它的高度与这塔相似,那么东都和西域的两座宝塔,庄严精妙,可以互相媲美了。这地方原是曹爽故居,永宁寺开始营建那天,在寺院的西南角发掘出曹爽的地下密室,深入地下一丈多,地面和四壁都用方正的石块砌成,石工细致,完好无损。这些石块全部用作建筑佛寺的材料。要不是曹爽,平庸的工匠难以复制这些石头。桓氏(桓范)说过:“曹子丹(曹真)生了一个没出息的蠢才。”说得对啊。

    赏析与点评

    魏晋洛阳城的中轴线,象征皇权的延伸,但政权倾倒,一切化为灰烬,令人唏嘘叹息。

    白马寺、平乐观

    【】注 谷水又南径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1。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2,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3,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4,白马负图,表之中夏5。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欓后移在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6,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

    谷水又南径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7,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8,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9,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10,能致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11,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胡军丧乱12,此象遂沦。

    1 项:指颈部。佩:环绕的意思。

    2 佛:梵文佛陀(拉丁文:Buddha;巴利文:Buddho)的省译,意为“已经觉醒”,古代中国有“佛陀”、“佛徒”、“浮陀”、“浮图”、“浮屠”、“佛图”等不同译法。

    3 天竺:古代中原称印度为天竺。《史记·大宛传》称此地为身毒,至东晋南朝,改称为天竺,成书于南朝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4 榆欓:落叶乔木,木质坚实。

    5 中夏:中原。

    6 愍怀太子:晋惠帝长子司马遹(yù),母谢玖,小字沙门。年幼时聪明睿智,深得祖父晋武帝司马炎疼爱。惠帝继位后立其为皇太子,但惠帝智力甚低,皇后贾南风专权,贾后忌恨太子英睿,阴谋废黜,数月后将其杀害,年仅二十二岁。贾后被杀后,司马遹获追颁谥号为愍怀太子。太子笃信佛教,后人为他建塔荐福。

    7 灵帝:汉灵帝。

    8 华盖: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共七星,排列成伞状,象征帝王或贵官所用的伞。

    9 擐(huàn):穿着。

    10 飞廉:又作蜚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其形象为鸟身鹿头,或鸟头鹿身。春秋时的秦人自称是蜚廉后裔。

    11 西明门:汉魏洛阳城西侧其中一座城门。

    12 胡军丧乱:指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译文

    谷水又往南流,经过白马寺的东面。昔日西汉明帝做梦梦到一位巨人,浑身金色,颈上白光环绕。明帝将梦中所见询问群臣,有人回答说:“西方有神名为佛,形态正如陛下梦中所见,不知是不是他?”于是派使者往天竺,抄写佛经,绘画佛像,以榆木箱子盛载佛经、图像,以白马背负,带回中原,因此以白马为寺名。这榆木箱子后来移放在城内为愍怀太子所建的佛塔中,近代又迁回这寺中,金光照耀,佛法传来中土,就从这时开始。

    谷水又往南流,经过平乐观的东面。李尤《平乐观赋》说:“于是建设宏大显赫的平乐观,展示难得一见的秘藏奇珍。”华峤《后汉书》说:“汉灵帝在平乐观下建造巨大祭坛,坛上竖起重叠十二层的五色华盖,高十丈,大坛的东北面另建小坛,又竖起重叠九层的华盖,高九丈,齐集了数万奇兵骑士在台下列阵,皇帝留在大华盖底下。行礼完成,皇帝身上披上甲胄,全副武装,自称无上将军,绕阵三周然后回宫,还安排有各种杂技秘戏,招待远方来客。”因此《东京赋》说:“西面有平乐会场,有神兽龙雀蟠旋飞舞、天马腾跃上银河半空等表演,给远方来客观看。”应劭说:“飞廉是有神力的鸟,能够刮起大风和气流,古人用优质的金属替它铸像。明帝永平五年,从长安取来飞廉和铜马,放置在上西门外的平乐观。”现在的上西门外没有其他楼观的基址,只有西明门外留下这土台,既广阔又巍峨,也许这就是平乐观了。又传说有皇帝的女儿年幼夭逝,埋葬在台的旁边,因此又称为皇女台。晋灼说:“飞廉,身躯像鹿,头颅像鸟,头上生角,有蛇的尾巴,豹的斑纹。”董卓把它销熔了,用作铸钱的材料,铜马则搬移到建始殿的东面台阶之下。胡人军队作乱,此铜马像也丧失了。

    赏析与点评

    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由皇帝批准兴建的佛寺,至今仍在,见证千年兴废。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市中心以东十五公里处,其东面不远,便是汉魏洛阳城遗址。

    国子太学、石经

    【】注 又东径国子太学石经北1,《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2。《学记》曰3:『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4。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5,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6,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7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8。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9,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10,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11。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12,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13,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14,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15,《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16,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雍行礼碑》17,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18。考古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19,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

    1 国子太学:汉武帝在首都长安设立太学,聘名儒讲授五经,为王朝中央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太学生成绩优秀者可出仕为官。东汉及魏、西晋在洛阳设太学。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一七五)开始刻五经于石碑上,至光和六年(一八三)完成,称为《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为中国最早的官方定本儒家经书。三国曹魏于正始二年(二四一)又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五经于石,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三字石经》,刻成《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等经文。后经多次战乱,今只剩残余碎片。

    2 成均: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据说五帝时称成均,虞舜时称上庠,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相当于近代的国立大学。

    3 《学记》:《礼记》其中一篇。

    4 《王制》:《礼记》其中一篇。

    5 五官中郎将堂谿典:五官中郎将,汉朝官名,负责宫廷警卫;堂谿典,人名,姓堂谿名典。

    6 书丹:古人刻碑,先以毛笔蘸朱砂在碑石上书写碑文,字为红色,称为书丹,刻工据此用刀镌刻。用朱砂书写是因为墨汁在光滑的石板上容易流淌,而且笔画会收缩失真,朱砂没有这缺点。

    7 孳乳(zīrǔ):本义是繁殖,泛指衍生。

    8 六义: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鲁恭王:汉景帝子刘余,封为鲁王,都曲阜,因扩建王宫,拆毁孔子故居时在墙壁中发现大批竹简书籍。刘余死后谥号为恭王,也作鲁共王。

    10 科斗:又写为蝌蚪,即青蛙幼虫。古文形状似蝌蚪,故有此俗称。

    11 史籀(zhòu):人名,后世有古代字书名《史籀篇》。

    12 胡母敬:人名,姓胡母名敬。

    13 《字说》: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4 隶人之省:隶人,指低级小吏;省,简化笔画。

    15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一作子礼,文帝黄初时为博士给事中,博学有才,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善苍雅虫篆。

    16 魏明帝又刊《典论》:《典论》为明帝父文帝曹丕所撰有关政治、文化的一部学术论著,全文共有二十二篇,大部分已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17 辟雍(pìyōnɡ):周天子所设的学府,方形建筑,环以圆形水池,正门有便桥,通往池外,其后历代太学内都有相同建筑物,为皇帝亲临讲学及举行与教育有关礼仪的地方,今北京清朝国子监(太学)内仍有辟雍,保存完好。

    18 怃(wǔ):失望。

    19 “晋永嘉”句:刘曜,南匈奴人,刘渊族子,参与灭西晋战争,灭晋后镇守长安。刘渊死后乘乱称帝,都长安。但登位后不久,将领石勒叛变自立,中原再陷分裂。刘曜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王弥,东莱郡人,西晋末为南匈奴刘渊大将,参与灭晋。

    译文

    (谷水)又往东流,经过国子太学石经的北面。《周礼》记述,“周朝设立国学,教授礼仪法度”。《学记》说:“从前,家里有私塾,小村庄有庠,大村庄有序,国家有学。”也就是帝舜时代的大学上庠、小学下庠,夏朝的大学东序、小学西序,殷朝的大学左学、小学右学,周朝的大学东胶、小学虞庠。《王制》说:“把有学识的退休卿士称为国老,供养于上庠;士人的老者称为庶老,供养于下庠,分为太学、小学两个级别,使他们教导国家的年青人,称之为国子。”汉魏以来,在国子堂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一八三),把五经的经文刻凿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讲堂的前面,全都排列在东边。熹平四年(一七五),以大儒蔡邕为首,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向皇帝上书,请求确定标准的《六经》经文,灵帝批准了。于是蔡邕亲自把经文以朱砂写在石碑上,请工匠凿刻,竖立在太学门外。自此之后,后辈的儒生学者,都来阅读石经,查证正确的经文。石碑竖立的初期,到来观看以及抄写的人,马车每日多达千余辆,阻塞了附近的大街小巷。现今碑上都刻着蔡邕等人的姓名。

    魏正始年间(二四〇至二四九),又竖立了古文、篆书、隶书的《三字石经》。古文是黄帝时创造出来的,仓颉依据鸟类的足迹造字,其后有所变化和发展,于是有六种造字的规律,称为六义。自从秦朝采用了篆书,焚烧前代的典籍,古文从此失传。鲁恭王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获得一批古代书籍,却不认识这种古文,因为字形弯曲很像蝌蚪,所以称之为蝌蚪文。据说大篆起源于周宣王时期,由史籀所创。平王东迁之后,文字的写法没有准则,于是秦朝的李斯和胡母敬,把史籀的文字写法加以改造,称为小篆,因此有大篆、小篆的分别。然而许慎《字说》一书,专门解释篆文,却不以古文为依据。有人说古代的隶书,起源于秦朝,因为篆字笔画繁复,不能适应繁忙的政务,所以采用了低级小吏的减省便捷写法,称为隶书。也有人说隶书是程邈在云阳增减笔画,整理文字而形成的,称之为隶书,是篆书的简化。孙畅之曾听到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掘古代墓冢,获得一口桐棺,棺的前端和外侧有一些隶书文字,说这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的棺柩。但只有三个字是古文,其余文字的写法与今文相同,以这文物为证据,得知隶书自古已有,并非从秦朝开始。

    魏初,传习古文的人都出自邯郸淳门下,但《石经》上的古文写法,却不依照邯郸淳的标准。石经竖立在太学正堂的西边,每块石碑高八尺,宽四尺,排列在堂下。碑石一共有四十八块,从头到尾排开长达三十丈。魏明帝又刻制了六块《典论》碑文,附列在《石经》后面。陆机说:“又有另外一块《太学赞》碑,在讲堂的西面,下面有石龟碑座,刻有蔡邕、韩说、堂谿典等人姓名。又有一块《太学弟子赞》碑,在外门中间。”现今两块碑都不存在。《石经》东面有另一块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一三二)所立,碑文说:“建武二十七年(五一)创建太学,经历多年逐渐毁坏,永建六年九月(一三一),皇上下令重修太学,刻石记年。工程耗费人力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完成。”碑的南面刻着颂辞,正反两面所刻的字,依然完好无损。《汉石经》北面有晋朝的《辟雍行礼碑》,是太(泰)始二年(二六六)所立,已经拦腰折断了。但世代变迁,事物更改,《石经》已经残缺不全,至今保存下来的已不过半数,永久保存的说法,只会令人失望。查考典籍,古代有辟雍、明堂、灵台,即所谓三雍的记载,现今只有灵台、太学,却没有辟雍所在之地。晋永嘉年间(三〇七至三一一),王弥、刘曜攻入洛阳,焚毁灵台、太学两处学校,而基址遗迹依稀可寻。

    赏析与点评

    儒家学说自汉武帝以来都是历朝思想学术主流,历朝投放巨大资源,培养为朝廷效力、定国安民的儒生,洛阳城外的汉魏太学,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儒学之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