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济水(卷七至卷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五),楚国攻打郑国,右翼军队涉过颍水,屯驻在旃然水附近,就是这条水。济渠水(被大河)涉断了,汳沟就在这里开始承接这条水,所以说“汳水承受了旃然水”,也称为鸿沟水,这是因为汉、楚划地分王,以这条水为界线的缘故。这就是《郡国志》所说“荥阳县有鸿沟水”里面的鸿沟水。水名因经过不同的城邑和地方而改变,成为河川的别名。

    赏析与点评

    荥泽附近的战略要地,以荥阳城最重要,刘邦曾经据守荥阳,与项羽争天下,项羽大军围攻荥阳,刘邦弃城逃走,但留下了纪信代主诱敌、周苛宁死不降的事迹。曹魏正始三年(二四二)分河南郡东部设置荥阳郡。荥阳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汳水在荥阳附近从济水分出,向东南流,战国时魏惠王开凿运河,连接汳水与淮水,称为鸿沟,于是南方的物资,可以沿鸿沟北上,运抵中原,而荥阳成为重要的仓储之地。

    阳武县、蒗渠分出、南济、白马渊

    经 又东过阳武县南1。

    注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2,蒗渠出焉。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径阳武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阳桓矣。又东为白马渊3,渊东西二里,南北百五十步,渊流名为白马沟。又东径房城北。《穆天子传》曰:『天子里甫田之路4,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为赵郡房子也5。余谓『穆王里郑甫』,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更为非矣。

    1 阳武县:秦县,县境及县城经过多次变化,现与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

    2 长城:战国时韩、魏两国之间筑长城为界,遗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之间。

    3 渊:深潭。

    4 甫田:又写为圃田,在今郑州市北,已湮填为陆地。

    5 赵郡房子:房子县,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战国时为赵国地,因此郦道元称,郭璞把《穆天子传》所说的郑地“甫田”,误以为是赵地的房邑。

    译文

    又往东经过阳武县的南面。

    济水又往东南方流,进入阳武县境,经过(魏国)长城,向东南方流去,蒗渠在这里分出。济水又往东北流,这是南济,经过阳武县旧城的南面。王莽改名为阳桓。又往东流,是为白马渊,白马渊自东至西长二里,自南至北宽一百五十步,渊中往外流的水道称为白马沟。又往东流,经过房城的北面。《穆天子传》说:“天子(周穆王)因为甫田之路泥泞难行,绕道东行,到达了房城。”估计就是这座城。郭璞《注》以为是(河北)赵郡的房子县。我认为穆王所走过的应该是郑国的沼泽地,而郭璞则认为是大河以北赵郡的房邑境内,更不对了。

    赏析与点评

    济水的下游有多条水道分出,蒗渠是其中之一。蒗渠分出之后,济水又分为南、北两条水道,这些水道在平原之上奔流,经过不少古史上的城邑。但由于古史记述简单,后人对这些城邑的所在,难以确定,有些注释家未经查核,随意指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依据地理情况提出质疑,并予以更正。

    封丘县、大梁城、小黄县故城(汉高祖葬母处)、东昏县、户牖乡(陈平家乡)、济阳县故城(汉光武出生地)

    【】注 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1,又东径仓垣城,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说济又谓之曰黄沟2。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3,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于是4。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5。

    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6,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7,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济水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8,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9:『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1 大梁城:战国中期,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因此又称梁国。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

    2 说:另一说法。《水经注疏》此处有增补:“县有黄亭近济,黄水出焉,又谓之曰黄沟。”

    3 “沛公”三句:沛公,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时的称号。皇妣,汉高祖称帝后,对亡母的尊称。

    4 梓宫:梓木造的棺材。

    5 寝:寝殿。

    6 牖(yǒu):古建筑中内室与厅堂之间的窗,后泛指窗。户牖,是阳武县辖下的乡名,汉高祖谋士陈平的家乡。

    7 社宰:古代乡村节令庆典全体村民的集会,负责杀猪分肉的人称为宰。现代词语“社会”、“结社”从此衍生。

    8 光武:汉光武帝刘秀。当时他的父亲是济阳县令。

    9 《东观汉记》:东汉官方所修史书,现已残缺不全。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封丘县的南面;又往东流,经过大梁城的北面;又往东流,经过仓垣城;又往东流,经过小黄县的旧城北面。小黄县有黄亭,又有说法,这里接近济水,黄水从这里流出,称为黄沟。小黄县是从前阳武县的东黄乡,县因黄水得名。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在山野作战,他的母亲死在黄乡,天下平定之后,派遣使者带了梓宫(梓木棺材)到这里的荒野招魂。一条红色的大蛇在水中沐浴,之后爬入梓宫,大蛇沐浴的地方还留有一些头发。因此给她谥号为昭灵夫人,就地修建陵寝使她的神灵得以安息。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东昏县旧城的北面,这就是阳武县的户牖乡,汉丞相陈平的老家在这里。陈平少时在村社祭祀时负责杀猪,他分肉平均受到称赞,至今村民仍然祭祀这个村社。陈平为汉高祖开国立功,封为户牖侯,其后设立了东昏县,王莽改名为东明。济水又往东流,经过济阳县旧城的南面,是从前的武父城。武父城在济水的北面,因此县名为济阳,王莽时改名为济前。东汉光武帝在济阳宫出生,诞生时祥光照耀,满屋明亮,就是在这地方。《东观汉记》说:“光武帝在建平元年(前六)诞生于济阳县,这年长出了一株嘉禾,一根茎秆长出九个稻穗,比一般禾穗更大,这年全县大丰收,因此为他取名为刘秀。”

    赏析与点评

    济水流经的地方,有不少历史遗迹,其中有汉高祖母亲去世的地方小黄县,有陈平的家乡阳武县的户牖乡,又有东汉光武帝的出生地济阳。历史遗迹都会流传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水经注》记述了这些民间传说。“黄水”、“黄乡”等地名引起了史学家钱穆的注意,钱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写《黄帝故事地望考》,认为轩辕氏称为黄帝,与生息在这一带有关。春秋后期,中原东南方长江下游的吴国崛起,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打通了长江、淮水的水道,凭着强大的水师,沿淮水的支流泗水北上,再转入菏水,与晋国争霸于黄池之滨。这黄池就是黄水附近的沼泽。

    济阳县、济川、冤朐县、定陶县、南济、菏水分出

    经 又东过济阳县北。

    注 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骃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径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风俗传》曰1:『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经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

    注 南济也。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2。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

    1 圈称:姓圈名称,撰《陈留风俗传》。

    2 “菏(hé)水”句:菏水是济水的分支,向东流,与泗水连接。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济阳县的北面。

    这是北济水,从武父城北面流过。阚骃说:“武父城在县的西北方,是郑国的城邑。”北济水又往东流,经过济阳县旧城的北面。圈称《陈留风俗传》说:“济阳县是从前宋国的地方。”《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前三四○)修筑济阳城。”汉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封梁孝王的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应劭说:“济川是现在的陈留郡济阳县。”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冤朐县的南面;又往东流,经过定陶县的南面。

    这是南济水。济水水道从济阳县旧城的南面,往东经过戎城的北面。《春秋》记载:隐公二年(前七二一),“鲁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就是杜预所说“陈留郡济阳县东南方有戎城”里面的戎城。济水又往东北流,菏水往东面分出。济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冤朐县旧城的南面。吕后元年(前一八七),分封楚元王的儿子刘执于冤朐,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济平亭。

    赏析与点评

    济水分为南、北两支,上文的封丘、小黄、济阳故城等地,是南济所经,而济阳、冤朐、定陶是北济所经。这些城邑,都是战国至秦、汉的历史名城。而菏水又从南济分出。

    秦相魏冉冢(安平陵)、定陶恭王陵、魏郡治、曹叔振铎国、范蠡寓陶

    【】注 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1。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2,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雎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车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3。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送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4,开其椁户5,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6,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处7,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8。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9,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10。坟南,魏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11。县,故三鬷国也12,汤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1 魏冉:秦宣太后弟,昭襄王舅父,拥立昭襄王。昭襄王年幼,魏冉为丞相辅政,封穰侯,执政三十多年,权势显赫。昭襄王渐长,重用客卿范雎,魏冉逐渐失势,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罢相,放逐出函谷关,就藩封邑。《史记》载,魏冉出关时带去大量财物,“辎车千乘有余”。其后在陶逝世。

    2 穰(rǎnɡ):本义为丰收。此处为地名,秦、汉南阳郡有穰县,今为邓州市。

    3 定陶恭王:西汉元帝之子刘康封为定陶王,成帝异母弟,死后谥号为恭王,又写成共王。成帝无子,立定陶恭王子刘欣为嗣,是为汉哀帝。

    4 丁姬:哀帝祖母家傅氏及母家丁氏外戚与成帝母家王氏外戚争权,哀帝死后无子,太皇太后立平帝,起用其侄王莽辅政,贬斥丁、傅外戚。

    5 椁户:外棺为椁,椁户即外棺之门。

    6 将作:即将作大匠省称,主管皇家工程。

    7 “莽又”句:在四周种植荆棘(有刺植物),使人不能走近,墓中鬼物亦不能出来。

    8 竁(cuì):墓穴。

    9 “今其坟冢”至“重门”段:意思是仍然完整,未受破坏。

    10 “未必”句:史书所记与实地观察并不符合。

    11 侧城东注:在城侧往东流过。

    12 三鬷(zōnɡ)国:鬷,古代一种做饭的器皿。三鬷国,夏朝诸侯国。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秦丞相魏冉墓冢的南面。魏冉是秦国宣太后的弟弟,代替客卿寿烛成为丞相,封于穰地,增加封邑在陶地,称号为穰侯,他的财富比王室还多。范雎向秦王游说,秦王才警觉到他专横弄权,罢免他的丞相,要他离开秦国,到函谷关外的封地居住。他出关时,运送物资的马车多达一千辆,后来死在陶,就地安葬了。民间称他的墓冢为安平陵,墓南已经崩裂的石碑还在。济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定陶恭王陵墓的南面。定陶恭王是汉哀帝的生父,哀帝即位之后,母亲丁太后在建平二年(前五)驾崩,皇上说:“应该为她在恭皇的墓园内建筑陵墓。”她的灵柩送往定陶安葬时,豪华的排场使山东地区为之震撼。王莽执政时,把她的名号由太后贬为丁姬,打开她的放置棺椁的墓门,开门之际,冒出四、五丈高的火焰,官吏和士卒取水扑灭,才可以进入,但棺椁中所有陪葬器物已全部烧毁。公卿大臣派遣子弟、诸生、四方蛮夷等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协助将作大匠(官名,负责国家工程)掘平恭王母亲傅太后的坟丘,以及丁姬的墓冢,掘了二十天才完全铲平。王莽又在四周种了荆棘,作为后世的鉴戒。当时数千只燕子成群飞来,衔泥投在丁姬的墓坑中。现在她的坟丘仍然高大壮观,坟丘的四角没有损坏,互相连接,围墙有好几重,每面都开着几重门,南门内的道路两旁,有两座崩裂的石碑,民间仍称之为丁昭仪墓,又称为长隧陵。王莽所破坏的,只是傅太后的陵墓。丁姬的坟墓的情况,与书中所说不同,没有遭受太严重的破坏,未必如史书上记述的一样。丁姬坟的南面,是魏郡的治所。民间称之为左城,又名为葬城,因为这是定陶恭王陵寝的所在地。

    济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定陶县旧城的南面,济水在城旁流过,往东奔注。定陶县是从前的三鬷国,商汤追赶夏桀,攻伐三鬷,就是这地方。周武王把这地方封给弟弟叔振铎为封邑,就是从前的曹国。汉宣帝甘露二年(前五二),改济阴郡为定陶国,王莽时改名为济平。战国的时候,范蠡洗雪了会稽的耻辱,于是改名换姓,在陶地居住,称为朱公。因为陶的位置在天下的中央,各方诸侯往来,四通八达,是货物交易的集散地。他在这里经商,累积了千金资产,他很富有但乐于行善助人,子孙继承他的事业,成为了家财百万的巨富。因此后人谈到富翁,都要说到陶朱公了。

    赏析与点评

    济水与菏水分流处附近,有一座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定陶。定陶蕴藏了许多历史故事:西周、春秋时的曹国所在地,地处中原东部水路交通枢纽,一直被邻近的强国所垂涎,春秋后期越国谋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之后,深知越王反复无常,带领家人离开越国,泛舟五湖,到了定陶,以经商为业,逐渐致富,而且乐善好施,人称陶朱公,被后世奉为商业之神。战国中期定陶被秦国占据,成为秦国在东方的飞地(归于秦而不与秦本区接壤),其后秦国权相穰侯魏冉失势被安置在定陶,死后葬在附近。汉成帝的弟弟刘康封为定陶王,早死,他的儿子刘欣三岁继承王位,长大后喜好文辞、法律,汉成帝在位多年没有子嗣,立定陶刘欣为太子,继位后成为汉哀帝,时年十九岁。汉哀帝以外藩入继大统,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的兄弟受到重用,入朝辅政,而掌握朝政二十多年的成帝生母王太后的外戚被排挤,两派外戚展开激烈的斗争,而哀帝本人信任同性恋人董贤,使政局混乱不堪。哀帝在位七年,突然驾崩,无子,王太后控制宫廷,迎立平帝,诛杀董贤,罢斥丁、傅外戚,任命侄儿王莽辅政。王太后和王莽下令摧毁、填平在定陶的丁太后、傅太后陵墓。但据郦道元所见,丁太后墓没有毁坏,可见史书的记载只是官方记录,未必是实地状况。

    南济、菏水、五丈沟、陶丘、氾水、汉高祖称帝处

    经 又屈从县东北流。

    注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径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于菏渎。昔汉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氾水之名,于是乎在矣。』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

    译文

    济水又转弯从定陶县的东北方流去。

    这是南济水。又往东北流,与菏水会合。菏水上游在济阳县的东面承接济水,民间称之为五丈沟。菏水又往东流,经过陶丘的北面。《地理志》说“《禹贡》陶丘在定陶县西南”,陶丘亭在陶丘的南面,《墨子》称之为釜丘。《竹书纪年》记载:魏襄王十九年(前三○○),薛侯来到釜丘,与魏王会面。《尚书》所说“从陶丘北面疏导菏水”,就是这地方。菏水发源于东北方的定陶县,转向北,左方会合氾水,氾水从济水西面分出,往东北流,经过济阴郡的南面。《尔雅》说:“济水分支为濋水。”吕忱说:“水从河道分出,其后又回到原来的河道,称为氾,异名很多。”氾水又往东流,与菏水会合。昔日西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在定陶氾水的南岸建号称帝。张晏说:“氾水在济阴县边界,取名的意思是氾爱博大,能滋润下方,于是有了氾水的名称。”菏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定陶县的南面,又往东北流,右方会合黄水的分支水道,这水道的上游承接黄沟,往东北流,会合菏水,往北注入济水。

    赏析与点评

    定陶附近有济水、菏水、氾水、黄水支渠等众多水道汇集,是古代中原东部的水道交通枢纽,商业繁盛,人口会聚,因此《史记·货殖列传》记述:“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钜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而据《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济阴郡(定陶国改名)的户口是“户二十九万二十五,口百三十八万六千二百七十八”,位于天下一百零三郡国的前列,而济阴只得九县,户口密度是天下之冠。汉高祖打败项羽之后,便在定陶举行登基大典,由汉王变为汉皇帝。

    历城县、舜祠、舜井、大明湖、历水、泺口

    经 又东北过卢县北。

    注 济水又东北1,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2,泉源上奋,水涌若轮3。《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4。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5,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6,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7,物我无违矣。

    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

    1 济水:古代济水下游,清咸丰时黄河在开封决堤改道,夺济水下游河道出渤海,现已成为黄河下游。

    2 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被黄河夺流,但城市名称不变。

    3 “泉源”两句:济南有泉城美誉。

    4 舜妃娥英: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姊妹同嫁虞舜为妻。

    5 大明湖:在今济南老城北,仍为风景名胜。

    6 楸(qiū):落叶乔木。

    7 濠梁之性:《庄子·天下篇》提及的一次庄子和惠施的辩论,其重点是,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因此又称鱼乐之辩。

    译文

    又东北经过卢县北部。

    济水又往东北流,泺水注入。泺水发源于历城县旧城的西南方,源头的泉水向上腾涌,水势好像车轮滚动。《春秋》所载:桓公十八年(前六九四),鲁桓公在泺会见齐侯,就是这地方。民间称之为娥姜水,原因是泉源附近有一座舜妃娥英庙。城的南面向着一座山,山上有大舜祠,山下有大洞穴,称为舜井,或许这是茅山禹井之类的附会。《尚书》说:“舜耕历山。”有些人说是在这里,但不太确定。泺水北面是大明湖,西面就是大明寺,寺的东、北两面靠在湖边,这一泓湖水便成为大明寺的净池了。池上有客亭,亭的左右两边有楸树桐树,在这里享受阳光,仰望飞鸟,俯视游鱼,看水中的树木倒影,水清景秀,身在这美景之中,真有庄子游濠梁的乐趣,在大自然中,万物与我融为一体了。

    湖水循着引水道,往东流,进入城郭的西边。往东流到了历城的西面,沿城墙边往北流注入陂塘,陂塘水的上游,承接东城的历祀下泉,泉的源头从地下争相冒出,汩汩有声。水往北流,经过历城的东面,又往北流,水引出成为流杯池,州郡官吏公私宴客,很多是在这地方聚会。陂水又分为两条水道,右面的水道往北流出,左面的水道往西流,经过历城的北面。西北有一片陂塘,称为历水,与泺水会合。又往北流,历水的一条支流,源头出自历城东面的历水,往东北流,经过东城西面,往北流出城外,又往北流注入泺水。泺水又往北流,听水分出。泺水又往北流,注入济水,合流处称为泺口。

    赏析与点评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但没有说明有何根据。然而济水下游流经的地方,有不少与大舜相关的史迹。这些大舜史迹的所在地,就在现在山东省会济南市附近。济南是著名的泉城,自古以来,有“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景观。郦道元笔下,济南的大明湖具备涤净心灵的美景。

    华不注山、华泉

    【】注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1,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2,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郄克战于鞌3,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4。逢丑父与公易位5,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6。丑父使公下7,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郄子将戮之8。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郄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1 单椒秀泽:即孤峰挺立,形态秀美。

    2 虎牙桀立:山顶尖似虎牙。

    3 郄克:春秋时晋国将领。

    4 “齐师”三句:绕山三周走避。

    5 逢丑父:为齐顷公驾马车的御者。

    6 骖(cān):由三匹马驾驶的马车。絓(ɡuà):通“挂”,此处是悬挂的意思。

    7 “丑父”句:让顷公下车,到华泉饮水,逃过敌人追杀。

    8 戮(lù):杀死。

    译文

    济水又往东北流,华不注山孤峰独立,秀丽而光润,不与其他山丘相连而独自拔地而起,有如虎牙挺立,孤峰插向天空。石崖之上一片青葱,翠色怒发,远望恰似画中点上水墨。山下有一泓华泉,所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说:“华泉是华不注山下的泉水。”《春秋左传》记载:成公二年(前五八九),齐顷公与晋国大夫郄克在鞌地交战,齐军战败,郄克随后追逐,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逢丑父与齐顷公交换了位置,就要跑到华泉,马车被树木绊住,无法前行。丑父催促顷公下车,顷公到华泉饮水,得以逃脱。韩厥俘虏了丑父,押回军中献俘,郄克准备杀掉他。丑父大叫说:“从今之后,没有人会代替他的君主受难了!这里有一个,快要被杀了!”郄克说:“有人为他的君主免祸,肯毅然赴死,我如果杀了他,太不吉利了,放过他,勉励忠心事君的人吧。”于是放了他。就是这华水。华水往北流,穿过听渎,前行二十里,注入济水。

    赏析与点评

    元朝著名画家赵孟頫有一卷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被后世视为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先驱杰作,清乾隆帝爱不释手,一七四八年南巡时抵达山东济南,登城眺望城外远处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并命人飞骑回宫,提取《鹊华秋色图》带到济南,参照《水经注》的记述,与实景对照,乾隆赞叹“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引证得神髓”,在画上写上题记。华不注山是济南北郊的山丘,高一百九十七米,孤峰挺立于平原之上,远远望去,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荷花,李白游罢华不注山之后,有诗句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后人因此以“芙蓉”或“青莲”形容华不注山。然而,春秋时的华不注山,并非以风景和文艺闻名,而是古战场所在地。

    菏水、钜野泽(梁山泊)、黄水、金乡、西狩获麟处

    经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注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1,泽有濛淀、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2。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3,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4,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5,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

    黄水又东径钜野县北。何承天曰6:『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7。《皇览》曰:『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8。』

    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

    1 陂(bēi):水池、池塘。

    2 汉荆州:《尚书·禹贡》九州之一,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监察地方行政,今湖北、湖南两省,汉朝为荆州。

    3 山阳高平: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济宁境。

    4 石阙:墓前两石柱相对如门,称为石阙。

    5 “镂石”句:石上刻有仿屋瓦浮雕。

    6 何承天:南朝学者,以天文历算知名。

    7 西狩获麟:《春秋》记录,鲁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哀公西狩获麟。即鲁哀公在鲁国西部狩猎,捕获一头麒麟。孔子认为麒麟是吉祥的瑞兽,应在天下太平时出现,却在捕猎大队搜山惊扰之中被擒,是政治动荡不安的象征,于是孔子删订史书《春秋》,在这年结束。

    8 “山阳”至“葬焉”句:很有可能是史前恐龙的骸骨化石,古人以为是蚩尤骨,建冢安葬。

    译文

    又往东经过方与县北,称为菏水。

    菏水又往东流,与钜野黄水会合,这是菏泽的另一名称。黄水上游承接钜泽周围众多陂泽的水源,陂泽之中包括濛淀、盲陂。黄湖水往东流,称为黄水。又有薛训渚水,从薛训渚流出,经过薛村前面,分为两条水道,一条往东注入黄水,另一条往西北注入钜野泽,这就是洪水。黄水往东南流,水的南面有汉荆州刺史李刚的墓冢。李刚别字叔毅,山阳郡高平县人,死于熹平元年(一七二)。他的石碑仍可见到。墓前有石阙,祠堂是三间的石室,屋顶的椽架有一丈多高,用石材雕凿成椽瓦形状,室内的顶上铺了平整的天花板,造成方形藻井,两侧的石柱承托着梁柱,四面墙壁嵌有浮雕,雕刻了君臣、官属,龟龙、鳞凤等图形,飞禽、走兽等形像,制作工艺十分美丽细致,没有太大损坏。

    黄水又往东流,经过钜野县的北面。何承天说:“钜野泽湖面广阔,南通洙水、泗水,北连清水、济水,旧县故城就在湖中,所以准备在这城中驻兵防守。”城的所在地,就是钜野泽。向东北延伸,就是大野了,从前鲁哀公在西境打猎,捕捉到一头麒麟,就是在这里。《皇览》说:“山阳郡钜野县有一座肩髀冢,坟丘的大小,与蚩尤的阚冢差不多。相传蚩尤与黄帝作战,在涿鹿之野战败被杀,身体被分割,葬在不同地方。”黄水又往东流,经过咸亭的北面。《春秋》桓公七年(前七○五),经文说“火烧咸丘”就是这地方。水的南岸有金乡山,在县的东界。

    赏析与点评

    菏水是从济水分出来的一条水道,连接济水和东面的泗水,泗水发源于泰山以南的山区,向西南流,会合菏水之后转向东南,再会合另一条从济水分出的水道睢水,然后注入南方的淮水。因此,菏水是一条连接淮水、泗水、济水和大河的水道。古籍中以江、淮、河、济为中原的“四渎”,菏水连接了其中三渎,可见其重要。但菏水并非天然河流,而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也是古书记述中最早的运河。据《国语·吴语》记述,夫差“阙为深沟,通商(宋)、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古时济水与泗水之间,为宋国(宋是商朝后裔,又可称为商)和鲁国之间的边境,沼泽散布,夫差发动民夫,开凿人工水道,连接泗水和济水,这人工水道就是菏水。于是吴国的水师,可以北抵沂水;又可以沿泗水北上,经菏水到达济水。夫差征发的开河民夫之中,可能有不少越人俘虏,他们为日后越王勾践复仇打败夫差,应作出过不少贡献。然而郦道元没有提及吴王夫差开凿菏水的史实,因此在这里补充。由于水道淤塞,菏水在隋、唐之后已经湮没,现在已不存在,但山东省西南部,仍然有菏泽市,即明、清时期的曹州府治,保留了古代曹国和菏水的历史记忆。

    钜野泽是中原东部的巨型湖泊,与济水、菏水等水脉相通,附近有传说的蚩尤墓冢,又有不少汉代古迹。《水经注》成书之后,钜野泽逐渐缩小,唐、宋时期改称为“梁山泊”,这就是《水浒传》梁山英雄聚义的水寨所在。如今梁山泊缩得更小,残留的湖沼改名为东平湖,而昔日的梁山泊水寨已成为陆地。

    金乡山、白马空、鲁峻冢、疑汉昌邑哀王冢、范巨卿冢

    【】注 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1。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龟2,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3,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4。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5,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

    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6,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7,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8,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

    1 “金乡”两句:应是石灰岩洞穴。

    2 司隶校尉:汉武帝设置官职,负责京城及周围郡县治安和警卫,权力极大。鲁峻:东汉时人,曾任司隶校尉。下面可能有脱字,与下文不贯通。

    3 冢前:《鲁峻碑》至今保存,现存济宁市孔庙。碑立于熹平三年(一七三)四月,全碑十七行,每行三十二字,为隶书书法名品。

    4 墓室石壁有浮雕画像,是东汉后期墓葬特征,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及墓群是其实例,至今保存。

    5 太尉从事中郎:东汉太尉属吏。

    6 埏(yán):古代墓道有八道八埏,埏即边际。

    7 哀王:汉武帝爱子刘髆,封昌邑王,先武帝死。

    8 范巨卿:范式,东汉晚期名士,生平行事载于《后汉书·独行列传》。

    译文

    金乡有几座山,都是中空的,穴口称为隧。戴延之《西征记》说:“焦氏山以北数里,有汉朝司隶校尉鲁峻墓,他在山上开掘墓穴时,掘出白蛇、白龟,于是不葬在那里,改葬在山南,凿墓穴时掘得金子,因此称为金乡山。”山势高峻陡峭,墓前有石祠、石庙,祠庙的四面墙壁都有青石浮雕,以图像记述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的事迹,图像的旁边都刻上文字题记,文字很清楚。又有石床,长八尺,打磨得非常晶莹光滑,敲叩声音可传到远处。当时的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两人,把石床拆开,各自取去部分石块,被鲁氏后人控告,两人都被免去官职。

    焦氏山的东面,就是金乡山。山上有墓冢,称之为秦王陵,往山上走二百步便是冢口,墓道是十丈长的深沟,两壁直立,宽两丈,前行七十步,便是埏门,门外左右两方都有空间,可容纳五、六十人,称为白马空,埏门里面二丈,便是外堂,外堂的后面,又到了内堂,进内观看的人,都要拿烛炬照明前行,里面虽然没有什么雕刻,但石块打磨得很细致,有人说是汉朝昌邑哀王刘髆的墓冢,但不知是否属实。东南面有范巨卿的墓冢,仍有一些遗物。巨卿名式,山阳郡金乡县人,汉朝荆州刺史,与汝南人张劭、长沙人陈平子建有牢固的友谊,号称为死友。

    赏析与点评

    菏水南岸是春秋时期鲁、宋、曹、邾(邹)等诸侯国交界的地方,儒学比较发达,两汉魏晋时学者辈出,因此遗留了不少古迹和古墓。《水经注》记述了金乡县的鲁峻墓,墓前的祠庙和墓室都以青石砌筑,壁上有精美的石刻浮雕,非常华丽。又记述了有官员盗取石块,被鲁氏族人追究控诉的案件。鲁峻墓和石刻已毁坏消失,但墓前的石碑仍然存在。《鲁峻碑》是隶书书法的名碑,与同时期的《张迁》、《曹全》等碑齐名。碑的正面(碑阳)是对碑主歌功颂德的文辞,背面(碑阴)往往列出捐资刻碑者的身份、籍贯、姓名和捐钱数目。捐钱者多数是碑主的“门生”、“故吏”。由于东汉朝廷公卿及地方郡守、县令可以自择属吏,并且可以从地方的儒生之中,选拔“孝子廉吏”举荐出任官职,因此不少大臣聚结了大批“门生”和“故吏”,形成政治势力,碑阴列出门生故吏的集资,是政治力量的展示。事实上,这一带有不少类似的汉墓石刻,例如现在金乡县北面的嘉祥县(孔子弟子曾参的家乡),有东汉武氏家族的墓冢和祠庙,有精美的石刻保存至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